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干部想提拔,找到“关键人”了吗,供大家参考。
干部想提拔,找到“关键人”了吗?
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机关单位里,不少人是“等”提拔的。
“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反正在单位里,领导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领导愿意提拔我,那最好;
领导不提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求。
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不能说错。
但如果每次提拔,自己都是落选的,或者是陪跑的。次数多了,心理也就会慢慢发生变化。
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拔的比自己要快,就会感到自己面子上兜不住,心态可能就滑坡了。
所以在机关单位里,对于提拔这件事,纯粹的“等”会很被动。
特别对于那些兢兢业业的干部,工作干了不少,成绩也有目共睹,但就在最关键的提拔之时,没有上去。
干部提拔这种事情,快一步,可能在后续的晋升中,占得先机,甚至步步为赢。
慢一步,则处处被动。有时候,机会来了,但被年龄给限制住了。
因此,在机关单位里,单纯的“等”提拔是一种吃亏的做法。
就我自己观察而言,晋升快的干部都是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的“等”。
那主动出击,究竟是主动干些啥呢?
所谓的主动出击,就是在单位里,主动和提拔的“关键人”建立关系,让“关键人”在你提拔之路给你助力。
提拔之所以要找“关键人”,是因为提拔这件事属于比较主观的事情。一个干部该不该提拔,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
在这里需要明白,找“关键人”,不是让你跑官要官(跑官要官是违反组织纪律的)。
那么,在干部提拔的时候,哪些人是“关键人”,又怎么能让“关键人”发挥作用。
在这里,结合我在组织人事工作方面的经历,分享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第一,单位的一把手。
单位的一把手,通常是党组(党委)书记,主持一个单位的全面工作,手里握着人事大权。
可以说,在研究干部提拔晋升上,党组书记的意见是主要意见,几乎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即使其他班子成员对一把手持有异议,也只有提出异议的权利,而没有决定权。
当然,虽然一把手是“关键人”,但对于年轻干部,哪里有这么多机会接触大领导?
事实上,年轻干部接触一把手的机会真的很少。
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些大一点的单位(超过50人),一把手真的不一定认识新来不到两年的年轻干部,即使有些干部干了三四年,一把手对其不了解也很正常。
所以,在提拔的时候,那些经常可以和单位一把手接触的年轻干部就具有了优势。
比如,一把手的秘书,帮他写材料的,帮他负责工作生活的。
由于一把手和他们接触最多,所以他们在提拔上也占有优势。
第二,分管组织人事的领导。
分管组织人事的领导,属于班子成员,其一部分工作就是协助一把手开展选人用人工作。
分管组织人事的领导,在干部提拔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一方面,他要把党组(党委)的选人用人导向传达给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
一方面,在开展干部提拔的前期工作(分析研判和动议)中,他是主导人,带领着人事科(处)的科(处)长对干部开展了解、分析和研判。
相对于一把手来说,分管领导的架子没那么大,接触起来更容易。
很多时候,对于提拔、晋升,或者单位内部的轮岗交流,直接找分管领导沟通了解情况,分管领导一般不会反感。
但如果就干部人事方面的事情找一把手,一把手肯定会反感。
第三,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人。
也就是单位的人事处处长、人事科科长。
对于干部提拔来说,他对全单位的干部情况最了解,也是单位一把手、分管人事的领导最信任的人。
对干部情况最了解,是因为他掌握了最清晰、最具体的职务职级空缺信息。什么时候启动提拔工作,他有向一把手的建议权。
其次,在综合分析研判方面,哪个干部好、哪个干部不好,空缺的职位,哪个干部更合适,一把手经常也会征求他的意见。
所以,要了解干部的提拔信息,找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是最对口、最直接的方式。
而且,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相比起一把手、分管领导来说,平易近人多了,毕竟官架子不大。
同时,年轻人经常找人事科科长,科长也不会介意。
因为科长有和干部谈心谈话的任务,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也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
所以,就干部提拔这件事来看,找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以上就是干部提拔的三位“关键人”。
在我身边,凡是提的快的年轻干部,他们都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关键人”建立有效联系。
相反,只是干“等”的干部,则慢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提拔这件事,那就不要等“伯乐”了,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和“关键人”建立联系上,他们才是你的“伯乐”。
推荐访问:提拔 干部 找到 干部想提拔,找到“关键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