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全文完整)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5 17:1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全文完整)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 ——Connecting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作

 者:

 孟源北

 作者简介:

 孟源北,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孟源北(1964- ),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等。

 原发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16 年第 20163 期 第 11-15 页

 内容提要:

 接续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新发展,必须从产业升级层面和个体发展需求层面认知接续培养。接续培养的“接”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接,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层次上的“接”、职普之间横向互通的“接”;接续培养的“续”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续”,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的“续”。接续培养消弭了职业教育体系在空间外延维度上的二元对立和时间外延维度上的不连续性,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Connecting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特征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6 年 06 期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6)0003-0011-05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首次提出“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作为新的概念,职业教育“接续培养”的依据是什么?其内涵特征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利于了解“接续培养”丰富的历史蕴意与时代特征,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接续培养: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接续培养”的提出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实践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综合权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为“接续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与理论基础,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外部适应性的逻辑起点,产业升级以及伴随产业升级的个人生存状态自由度,则成为“接续培养”的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集体思考与全新反思,是职业教育谋求社会定位合法性的战略性与系统性变革。[1]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明确“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政策演进维度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与政策导向精神相适应,学术界也从不同侧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孙簃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结构合理、教育公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补充、学历与职业能力并重的开放型体系”;[2]石伟平则把其内涵界定为“岗前岗后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补充、教育与培训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3]马树超从内外部关系角度解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即“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内在系统自身协调性”三个特征;[4]黄尧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备“系统性、现代性、终身性、协调性、融通性、可持续性等多重属性”。[5]整体来看,学者们基本上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标定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人的终身发展”[6]和“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7]等方面。

 从政策导向和理论探索可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在空间上存在严重的二元对立,给职业教育发展和学习者个人发展造成阻碍,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二元对立,职普之间学生跨界学习难度增大;其次是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使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出现非线性特征,如中高职有效衔接不足、高本硕衔接缺位、职普

 不融通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学习者升学、就业、转岗换业的多重需求;最后是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之间存在难以愈合的二元对立,使得学习者不能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及灵活实现多种职业生涯角色的转换和接收再教育的权利等[1]。这种空间上存在的二元对立和时间上的断层性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体系对产业升级及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着力解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的有效对接、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层次的完善性以及学习者本位维度上的需求多样性等。“接续培养”作为新的概念,紧紧把握了时空共轭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时空变换的适应性。“接”从层次结构及职普横向互通层面对接、教育系统内外部衔接上消弭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外延上的对立性,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在空间维度上多样性、不均衡性、层次性需求提供了一定保障;“续”关注于职业教育体系时间上的“阻尼性”,着眼于职业教育学习者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多元化的学习需要及职业身份转换需要。因此,“接续培养”根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又体现其新的内涵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发展。

 (二)现实依据:产业升级与个人生存状态自由度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和过程”。[8]与产业升级相适应,职业教育必须紧随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持与产业升级一致的匹配度,促进产业的螺旋式或跨越式上升。个人生存状态自由度,是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学习者根据产业升级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借助于

 完善的、开放的教育体系灵活选择多样化学习途径,从而实现在升学、就业、转岗换业等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以及自由发展。

 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二是产业内的升级。产业间的升级主要指产业结构遵循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如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演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演进。[9]产业之间从低端到高端的演化特性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必须紧随这一逻辑,推进低端人才到高端人才的分层次接续培养。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终结性特点,已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及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亟须进行中高本层位接续、职普横向互通以及跨界对接。

 产业内升级是一种产业深化,是本产业内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逐渐向高端环节的延伸和转移。产业内升级更多体现的是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端生产要素如技术、知识等的优化组合与升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摆脱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的困境,就必须走出价值链低端聚集产业,从生产制造向规划设计、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等“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10]。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沿着产业向两端延伸的轨迹持续性地加强对学习者或从业者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等高端要素的接续培养,才能适应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在产业升级不同阶段的多重需求。

 产业升级具有螺旋上升以及内部不断深化发展的演进轨迹,且在区域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及多样性特征,再加上全球已进入新科技革命引领

 的知识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从而导致各类各级的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具有较强的跌宕性,个人生存状态自由度面临严峻的挑战,学习者只有通过接续性的学习、培训与教育才能降低这种跌宕性对其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所带来的中断与阻碍,实现职业生涯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适度转换。

 二、接续培养的内涵特征

 (一)接续培养的内涵

 接续培养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内进行,通过跨界与融合,以时空共轭为特性,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纵向与横向的开放、衔接、融通“立交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接续培养是在继承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贯通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基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方面的衔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满足产业升级和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接续培养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发展。

 (二)接续培养的内涵特征

 1.接续培养的“接”

 “接”的维度与内涵由产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层次性、不均衡性、多样性等特征,东部、中部、西部的产业业态明显表现出产业之间的层次性差异和产业内部价值链

 条上所处位置的差异;同一区域的产业业态也呈现出产业间层次性和产业内不均衡性特质。因此,接续培养的“接”必须在空间维度上与产业升级的地理位置布局、产业业态水平、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阶段性相匹配,在技术技能人才接续培养上搭建与之相适应的纵向与横向衔接的“立交桥”。

 (1)接续培养的“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纵向的“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分层,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不分层阶段”到“集中于初等和中等层次阶段”到“集中于中等和高等层次发展阶段”再到“高等层次快速发展且立体化阶段”[11]。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必然要求我国高职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超越“终结教育”的局限向更高层次进行拓展将成为必然趋势。中职对接专科高职、专科高职对接本科高职、本科高职对接专业学位研究生 4 个培养层次纵向的立体化的“接”将是接续培养构建“立交桥”的关键。纵向的“接”必须以高职院校为核心,要发挥高职院校向上、向下“接”的主导地位。因此,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借助于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专业标准、课程衔接、教学内容等载体,[12]搭建中职和高职相互融通,高职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是接续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2)接续培养的“接”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的“接”。跨界与协同是产业升级过程的本质要求。教育既要实现与外部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又要与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均衡性以及新兴技术相协调,就必然要求教

 育系统内部首先实现不同类型教育的开放式融合与跨界协同。接续培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新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上的无缝对“接”,正是教育功能价值体现与产业发展要求的客观表达。职教与普教的“接”,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等值融通,借助于弹性学制、学分制、学分银行、学力补充、职业资格与学分框架等措施,构建职普之间相互转换的上升通道,真正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共生环境与外部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对接。此外,作为一种接的延伸,接续培养的“接”也可以向外拓展与国(境)外教育体系的衔“接”;与劳动力市场的“接”;与社区教育的“接”;与企业培训“接”等。

 2.接续培养的“续”

 接续培养效能的发挥归根结底依赖于接续培养主体生存状态的自由度。学习者与教育者构成职业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主体,而接续培养更关注的是学习者在空间维度上的多重需求及时间维度上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及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都内嵌于产业环境的变化之中,并伴随产业演进与技术阶段性累计而表现为职业身份的不同变化与提升。因此,接续培养要关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多样性与连续性,从“续”的层面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为产业升级提供精准的人才供给。

 (1)接续培养知识层面的“续”。知识是“从经验或教育中获得的信息、理解或技能”;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知识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核

 心[13];作为高端的生产要素,知识也是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发展及适应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接续培养必须紧随产业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构成进行序化升级,体现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间的知识接“续”,按照中职“抽点”、高职“连线”、应用型本科“成面”、专业研究生“扩展重塑”的逻辑进行职业知识的接续;不同类型教育间的知识接“续”,实行职业教育补充“基础知识”进入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补充“技能知识”进入职业教育的学力补充的知识接“续”。此外,知识层面的接续还包括学习者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再到显性知识”的接“续”以及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个性化需要的“知识面扩展、国际知识延伸、新技术知识掌握”等复合型知识结构与知识积累的接“续”。

 (2)接续培养技能层面的“续”。技能是“人化”的技术,是人们所掌握的应用专门技术的技术[14]。技术从形态来看,分为空间形态的实体性技术、时间形态的规范性技术以及时空形态的过程性技术,前两者以“物”为载体可以脱离个体而存在,而后者可归纳为“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 接续 职业教育 内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