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远路03(全文完整)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远路03(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6 14:1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远路03(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历史纪录片-紫禁城-远路03(全文完整)

 

 第三集

 远路

  公元 1421 年 3 月,各国的使节们将陆续离开北京。他们带着大明皇帝朱棣赏赐的大明历法、丝缎织品、精美瓷器和中国货币准备回国。朱棣在宴请贵国使者时曾说:“四夷顺则中国宁,四海万民家给[jǐ]人足,然后朕与卿等共享治平之福。”朱棣的亲信,三宝太监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亲自护送他们。他希望能让郑和代表自己,做好大明和世界的纽带,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一起共享太平盛世。

 公元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七下西洋。船员及官兵 27000 余人,搭乘 240 艘舰船,远至爪哇、印度、霍尔木兹海峡。现存于紫禁城武备库内的《武备志》中,藏有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路线图。它清晰地显示着,郑和率领的船队,已经突破了当时中国人地理认知的边界,到达了未知的远方。在世界大航海序幕拉开之前,居于亚洲大陆的紫禁城,已经通过郑和,和远道而来的各国使臣,隐约勾勒出了世界的模样。

 在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陈列着明清两代皇室的各式家具。一件花梨木嵌螺钿[diàn]玉石人物图竖立柜,格外引人注目。它用云母、螺钿等镶嵌出了姜太公钓鱼、赵云救阿[ē]斗、三顾茅庐等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柜子上更有各色人种,高鼻深目,服饰各异,成群结队,牵着麒麟、大象,骑着狮子,提着包袱,捧着珍宝来献宝。这幅番人献宝献兽图,构成了这件衣柜的中心图案。明清两代皇室对于万邦来朝的盛世场面都非常热衷。这样的主题场景,经常出现在明清皇家御用家具之上。

 明代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十分注重海外贸易,建立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朱元璋曾下令在南京建立 16 座京都酒楼,专门用来招待四方宾朋,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十六楼”。朱元璋还下诏书,派使者奉诏去各国友好建交,南京“十六楼”中的来宾楼、重[chóng]译楼就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新帝国,大明王朝的天子希望通过外交来实现世界联盟,树立起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

 在朱元璋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支援下,明代初期,国家开始显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发生于洪武十二年的一起案件,成为大明海洋政策转舵的一根导火索。当时的宰相胡惟庸深得朱元璋的赏识,他掌管六部,统管外交,经常出入“十六楼”,与各国使者推杯换盏。在皇帝面前他谨小慎微,但是背地里,他却是个极有野心且非常跋扈的人。他在家驯养猴子,让猴子穿戴官服官帽、行礼作揖,荒唐至极。

 公元 1380 年,东南亚国家派使者来明朝进贡。胡惟庸并没有向朱元璋呈报此事,这被敏感的皇帝朱元璋认为是对于自身权利的挑战。这件事之后,朱元璋便下令彻查胡惟庸,没想到竟然查出胡惟庸企图通倭叛国的罪证。朱元璋震怒之下,实行了“海禁政策”,甚至下令要求“片板不得入海”。明代刚刚建立起的外交,在这种形势下受到了重创。一些已经合作非常紧密的东南亚国家通通被禁止了与明朝的贸易和交流。

  一朝天子一朝方略。这样的局面,随着明朝内部皇帝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朱棣通过武力成为大明新的统治者。因为自己并非皇位正统继承人,使得他越发强烈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并希望向世界宣示自己作为新一代君王的威严和地位。朱棣即位之后,开始重新建立外交政策。

  为了方便与周边地区的友好交往,朱棣在皇宫内设立了四夷馆。这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学院,专门翻译各国的书籍和培养外语人才。早期的四夷馆设立了八个语言专业:鞑靼[dá\ dá]馆教授蒙古文;女直馆教授女真文;西番馆教习藏文;西天馆教习榜葛兰文,也就是孟加拉文;回回馆教习波斯文;百夷馆教习傣文;高昌馆教习畏兀儿文;缅甸馆教习缅文。这八种语言,分别对应着朱棣时期对外交往的八个关系体系。当然,在这个体系当中,朱棣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传说,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历史已经证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公元 1405 年到 1433 年,朱棣派遣亲信郑和七下西洋,行程远至爪哇、印度、霍尔木兹海峡。600 多年前,明朝的船队便可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自由出入,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瀛涯胜览》一书,详细记录了郑和船队游历二十余国的风土人情,这既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也是 15 世纪研究亚洲历史的文字资料。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永乐时期担任通事。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经四次随郑和出使西洋。

 翻过这厚重的历史,想要一睹郑和下西洋时宏大的规模,体会朱棣对于下西洋的决心,还是得来到它的起点——南京。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是郑和时代龙江宝船厂的旧址,原址上本有七条船坞[wù],当时称作作塘。目前只能看到三条,从东到西一字排开,直伸长江。郑和出海时所乘坐的海船,大部分都是在此地由工匠打造而成。

 现屹立在水边的巨型木船,是后人依照《武备志》中记载,以及遗址上出土的各种文物,参考绘制成的郑和宝船。一艘能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巨型商船,它如果仅仅是体型庞大,这是远远不够的。张国辉是福建惠安大屿村的一个明代福船手艺人。由于世代靠海而生,他从小痴迷仿古福船的制作工艺,30 余年间,致力于推广中国古福船技艺。

 早在秦汉之际,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启航,途经今天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这条海路被后来的人们称作“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是郑和下西洋归来上岸的地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从太仓起锚,然后到闽江口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在当时的泉州港,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每当海舶入港或出港的季节,都会就行“祈风”或“祭海”活动,祈求海舶顺风行驶。也因此,福建的湄洲岛成了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在妈祖诞辰的前夜,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齐聚福建莆田的湄洲岛,为妈祖守岁,祈求平安。公元 1405 年秋天,郑和船队在福建的长乐港口补充供给,等待冬季的东北季风,顺着洋流南向,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他们承载着大明的风华,从这里驶向更远的远方。

 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西北端通安达曼海进入印度洋,东南端通南中国海进入太平洋。在帆船时代,马六甲对于进出印度洋的航行、海峡控制和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流,都属于咽喉要冲。600 年前,公元 1405 至 1433 年间,

 率领庞大船队数次经过此地的郑和,见证和影响过马六甲的历史。当时,才建国两年的马六甲名为满剌[là]加,是暹[xiān]罗属地。

 郑和奉承朱棣命诏敕[zhào\chì],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guān]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后曾于永乐十三年,也就是公元 1415 年,亲赴明帝国朝觐[jìn]。在中国人的古老价值观里,有实力的国家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去帮助那些弱小的国家,要去维护天下道义,郑和的船队就承担着这样的作用。

 明朝中叶,吴门四大家之一仇英,在嘉靖年间画过一幅《职贡图》长卷。长卷上绘有安南使团(今越南)、昆仑使团(今马来西亚)、三佛齐使团(今印尼苏门答腊)向明朝进贡的盛大场面。为了维护明朝与东亚朝贡的顺利进行,大明海军在三佛齐曾经采取过两次“维和行动”。第一次是永乐四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三佛齐侨领施进卿的帮助下,生擒海盗头目陈祖义,并献俘于南京。

 第二次是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在苏门答腊奉命赐占城王冠[guān]带。那时候,苏干剌[là]刚刚弑[shì]君篡[cuàn]位,明朝认为他是伪王,苏干剌则恼怒明廷不赏赐自己,遂率大军截杀郑和船队。郑和率明军及当地部队奋战并获胜,生擒苏干剌。郑和在东南亚的两次平乱活动,树立了大明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威信,保证了与东南亚诸国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此后的数百年里,郑和和他出海时曾经朝拜过的妈祖就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庇[bì]护神。

 在六百年的风云变化中,曾经的满剌加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马来西亚。在如今马来西亚的街头,有一座郑和的雕像树立在此,它显示着后郑和时代的华人们在这里的生活。这座建造于明末清初的华人会馆,是马来西亚华人建筑的代表。赖碧清在退休之后成为一名导游,她是移民马来西亚的第五代华人。

 这条途经南洋、印度、斯里兰卡到达非洲的商贸之路,处处留下了郑和的印记。郑和的船队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还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中国的医学知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这些国家寻访到这段真实的历史,也能感受到大明曾经对世界的影响。今天新加坡建造的这座以船为外观的郑和军事博物馆,都是六百年前,大明永乐盛世所开创的世界贸易大繁荣的永恒见证。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永乐通宝,在当时永乐时期的国内市场并不流通,而是随着明朝外交使者流向海外各国。郑和船队下西洋时,曾携带大量永乐通宝,对各国进行赏赐和贸易。当时,很多国家并没有铸造本国货币的能力,永乐通宝便在海外各国开始广泛使用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永乐通宝在明朝的朝贡体系中,发挥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背后是文化,体现着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和治国方略,也代表着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

  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海上贸易的发达,也体现在陆地贸易的繁荣。长卷《蒙元山水图》,也叫做《丝路山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地图上显示了明代中期的边境,甘肃的嘉峪关到中亚的天山国,也就是今天的中东地区耶路撒冷的路线图。在这幅地图上,

 有一个叫做“哈烈”的位置非常显著。哈烈就是明永乐时期,中亚地区崛起的大帝国——帖木儿帝国的所在地。这个国家在当时对大明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永乐时期的中国西北方向,崛起了一个世界上的强大帝国——帖木儿帝国。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他的军队,一度在距离大明边境 200 公里的地区驻扎,对大明造成了威胁。公元 1405 年,因为帖木儿汗突然离世,帖木儿帝国内部陷入混乱,大明的危机得以暂时解除。帖木儿帝国后裔沙哈鲁,开始向大明进贡示好。金钱和战争都不是目的,真正的大国,所追求的都是和平共赢,互利互惠。

 公元 1414 年,朱棣派遣使臣陈诚再抵西域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此次他更是带着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前去——由明朝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画有沙哈鲁进献给永乐皇帝宝马的《奔马图》。沙哈鲁感动不已,不但热情招待了陈诚一行,更亲手写了一封致朱棣的书信。朱棣也回复了一封同样热情洋溢的信件:“夫一家之亲,恩爱相厚,足制外侮[wǔ]。亲者尚尔乖戾[lì],疏者安得协和。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太平之福。”不得不说,因为马,当时东西方的强大帝国,缔结了一段“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谈。从中国陆地到中亚的商贸之路——陆地丝绸之路,曾因为战争而中断,也因为两位伟大君王的主动交好,得以重新恢复。

  朱棣时期的大明,经过四方使者们多年的努力,实现了陆地和海上两大贸易的繁荣。公元 1415 年 11 月,永乐十三年,郑和下西洋第四次返航,陈诚从西域归来。彼时,来自西域和西洋各国的使节云集京城。在南京奉天殿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朝贡,仪式的主角除了各国使臣,还有一群动物——由各国进贡的各种珍品猛兽,其中就有中国一直视为瑞兽的麒麟。此时,人们心中的瑞兽麒麟并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当时的人不常见的长颈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麒麟是一个符号,麒麟自远方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公元 1421 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在紫禁城盛大的落成典礼上,朱棣享受到了万国来朝的喜悦。使团们先后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让他们亲眼见识到,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随后,朱棣又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军 10 万,投入为期一个月的狩[shòu]猎。史书说这支部队展示了虎威炮、火龙枪等诸多先进的火药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但是,因为举行朝贡仪式的工程繁杂浩大,有些官员不堪其苦,使得朝堂内外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个早晨,朱棣读到了翰林院侍读李时勉和侍讲邹辑[jí]的上书。他们在这份奏折中抱怨,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使者带礼物前来,但是每次都得回赠数倍的赏赐,导致国库入不敷出,应该限制他们来明的次数。近一点的国家,三年来一次;远一点的国家,五年来一次。这样对他们来说也方便,对于我们也好管理。虽然言辞委婉,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初朱棣想派出郑和等人出使诸国,实现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目的,显然已经达成。官员们或许认为,目前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好,没必要再进行如此频繁的外交活动,彼此都耗费诸多人力物力。

 没过多久,刚建好的紫禁城三大殿遭雷击发生大火。李时勉等人向朱棣进言称,这是

 下西洋所带来的恶果。于是,朝中要求停止远航的呼声越来越高。朱棣对于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开始动摇。尽管如此,朱棣还是派郑和船队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这是永乐时期,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今天肯尼亚的蒙巴萨。

 当郑和的船队还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永乐大帝朱棣的生命终止在了北征蒙古的途中。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就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和被派到南京做守备使。闲暇之余,他召集人员搜集各类航海图进行整理,集中形成了全幅下西洋的航海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郑和航海图》。

 反对下西洋的明仁宗,在位九个月后因病去世。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年轻时曾亲眼目睹了西洋各国来朝的盛况,心中早就...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远路03 紫禁城 远路 纪录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