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

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

时间:2022-06-26 18:00: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供大家参考。

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

 

 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 作

 者:

 徐国年

 作者简介:

 徐国年,深圳市南头中学。

 原发信息:

 《语文月刊》(广州)2017 年第 20172 期 第 4-7 页

 内容提要:

 材料论文因其内容丰富,角度多样等特点对考生的材料驾驭能力和写作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精准议论,首先要开篇定向,指引全文的论证方向,其次要在结构与语义两个层面做到一以贯之。

 关

 键

 词:

 材料作文/精准议论/定向/结构/语意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7 期

 最近几年兴起的新材料作文,因其内容社会契合度高,对象选择性强,角度不唯一等特点而广受好评。这样的作文题目,更有利于考生独立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风格,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材料里内容丰富,写作角度多样,预留的写作空间大,实际上对考生驾驭材料的能力和写作思维的要求提高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做到精准议论。议论精准,说理才能透辟。所谓精准议论,是指面对内容丰富的材料,能够选择最有

 价值的一面来展开;能够在多个写作角度中权衡比较,深入一个角度分析论证;既能够深入剖析着材料,又能展示个人的思想。

  议论精准的反面是观点飘忽,说理游离,舍主求次甚至似是而非。如何做到精准议论呢?下面以一次考场作文训练为例,从开篇定向、一以贯之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请看作文题目:

  3 月 5 日,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强行变道,被一辆比亚迪撞翻。比亚迪车主唐锦湘把行车记录仪拍摄记录的车祸过程放到了网上,一些网友把他拉进微信群,吹捧他做得好,赞扬他“干得漂亮啊”“就应该撞他”等,并向他求教经验。此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比亚迪车主赢得了“马路侠客”的赞誉。但当唐锦湘在微信群发语音“如果不是全责我一般不会去撞,只要是对方全责我就会去撞”被翻出来之后,有人开始指责唐锦湘故意撞车、涉嫌蓄意谋杀,被大家赞扬的唐锦湘又成了大家批判的对象。最后唐锦湘后悔的并不是当时没有刹车,而是不该把视频发到网上。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从内容来看,大致可以梳理出多个方面信息,如果不考虑优劣,这多方面内容分别可以作为一个角度来写,比较好的角度是围绕网民的前后不一的舆论倾向或比亚迪车主的所作所为的深层思想意识来写

 作。从考生实际写作状况来看,即便是审题大方向对了,在具体运思和写作过程中,仍有不精准的问题,影响了说理的透彻。

  一、开篇定向

  开篇定向就是在作文的开头从材料的多个角度中明确选定一个角度,指引全文的论证方向。

  例 1:从他人强行变道,将其撞翻,获得人们的赞赏;再到微信语音事件后被人们指责,对唐锦湘的舆论风向可谓是一个大转弯,然而暂且抛开舆论风向变化,我认为他的行为始终都是错误的。

  【点评】这位考生对材料把握准确,从多个角度中,选出了“舆论风向变化”和比亚迪车主的“行为”两个重要的角度来概述材料,更清晰的表现是,“然而暂且抛开舆论风向变化”,又从两个重要角度中“抛开”一个,选定其中一个,“我认为他的行为始终都是错误的”。这就定下了全文的议论方向,不谈舆论,只谈比亚迪车主的“行为”,为什么是错的,到底错在哪里。

  例 2:网上在传比亚迪车主把一辆强行变道的大众轿车撞翻。这一车祸过程放到网上后,就有一些网友吹捧他做得好,而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更近乎为比亚迪车主赢得了“马路侠客”的赞誉。看到这些,我不禁思索,“什么时候故意撞车也成做好事了?”在我看来,公民要做的是守法,强行变道自会有交警处理,擅自撞车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点评】本例的特点是在概述了网友吹捧情况后,写出了自己思考的过程,“我不禁思索,‘什么时候故意撞车也成做好事了?’”这一句的作用很大,可谓一针见血,把“故意撞车”与“好事”(赞誉)放在一起思考,自然就引向了“擅自撞车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的论证方向。当然,仅用“不负责任”还不够,还要强调其严重性,“擅自撞车不仅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而且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 3:比亚迪车主唐锦湘前两天可真威风,先是被一群网络小粉丝拉到微信群集体表扬,还有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撑腰,就连一向毒舌的媒体也夸他是“马路侠客”。可现在的他却是灰头土脸,“后悔把视频发到网上”,因为这无意间的一句话,使原先支持他的人都调转头一齐攻击他。

  【点评】应该说,这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能够抓住材料的要害来概述。存在的问题就是定向不明,一开始把比亚迪车主所遭遇的“可真威风”与“灰头土脸”两种不同境况对比,这种变化是谁造成的呢?显然是网民,似乎要引导到对网民的舆论的议论上;可是,后面又来一句“因为这无意间的一句话,使原先支持他的人都调转头一齐攻击他”,语意的重心落在了这“一句话”上,似乎,要针对比亚迪车主的“不后悔撞车,只后悔发视频”的思想来展开议论,看不出作者到底要写二者中哪一个方向。

  修改 1:比亚迪车主唐锦湘前两天可真威风,先是被一群网络小粉丝拉到微信群集体表扬,还有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撑腰,就连一向毒舌的媒体也夸他是“马路侠客”。可现在的他却是灰头土脸。同一群网民,面对

 同一个对象,从一致“赞誉”到大加“批判”,前后的态度差别怎么这么大呢?除了比亚迪车主的那句话外,网民们的网络发言的轻率、盲目是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网民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网络生活?(指向网民)

  修改 2:比亚迪车主唐锦湘前两天可真威风,先是被一群网络小粉丝拉到微信群集体表扬,还有交警部门事故认定书撑腰,就连一向毒舌的媒体也夸他是“马路侠客”。可现在的他却是灰头土脸。网民对他翻脸不认人,不能怪别人,“后悔把视频发到网上”,正因为这一句话,暴露了车祸的真相,也暴露了比亚迪车主唐锦湘思想的真相。原先支持他的人都调转头一齐攻击他,表明网民还是有是非辨别力的,因为比亚迪车主不仅行为上违法,思想上也是错误的。(指向车主)

  二、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包括结构和语意两个方面。

  (一)结构上的一以贯之是指展开分析论证就是要循着方向不变。在论证方向上要一以贯之,在材料剖析上要一以贯之,做到纲举目张,精准到位

  《生命不单是一场视频风波》一文开头这样写道:“在我看来,公民要做的是守法,强行变道自会有交警处理,擅自撞车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紧接着的主体部分却是这样展开论述的:

  ①而在唐某爆出他撞车是有选择性的,必须是对方负全责他才会去撞。又引发另一波网友的谩骂,指责其故意撞车、涉嫌蓄意谋杀等。莫大

 的罪名就这样被扣到了头上,而原来所谓的“马路侠客”竟也只是投机取巧?更让人痛心的是,唐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撞车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是后悔不该把视频传到网上。

  ②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整个大众舆论的倒向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赞扬者没有考虑到被撞者的生命安全,批评者亦没有意识到“蓄意谋杀”又是多么过火,这无异于另类的“谋杀”,而唐某也没有懂得生命不单是视频风波所带来的后果这么简单。

  ③在我看来,生命诚可贵,不是一次错误就可以被剥夺,也不是随意的指责就可以毁灭,一场视频风波的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个生命又关系到一个家庭,而这个家庭又延展出无数的故事。若因一场事故夺去,何其残忍?

  ④当今社会,这样的例子却是数不胜数,优衣库女主不正也是因视频风波而跳楼了吗?就这样,一个生命陨落,一个似水女子还没来得及孝顺父母,体验亲子的快乐,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就这样结束了,她在怒骂中含恨而去,徒留下父母悲痛垂泪。是的,其影响固然恶劣,但生命何其无辜?

  ⑤生命是珍贵的,但同时又无比脆弱。阳光大男孩乔任梁因忧郁症离世,这背后除了忧郁症本身,又还潜藏着多少舆论的压力呢?而高考学子落榜跳楼也早已屡见不鲜……如今,又要加一个因强行变道而出事的大众轿车车主吗?不,不,不,请珍爱生命。

 【点评】这篇文章开篇定向还是准确的,“强行变道自会有交警处理,擅自撞车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聚焦比亚迪车主的撞车行为。①段既强调“莫大的罪名就这样被扣到了头上”,又指出“更让人痛心的是,唐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撞车行为是不正确的”,一段之内有两个中心意思,与开头观点没有逻辑对接。②段倒是集中议论“大众舆论”,但是这又偏离了开头的观点。③段论证生命可贵,因为没有揭示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显得游离于开头观点,扯远了。④段举优衣库女主不正也是因视频风波而跳楼例子,似乎要议论视频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这样又偏得太远了。⑤举“阳光大男孩乔任梁因忧郁症离世”、高考学子跳楼等例子意在强调舆论的压力。整体上看思维飘忽不定,后文没有在逻辑上一以贯之,以致论证方向摇摆,若即若离。前后不一,缺少说服力。

  另一位考生在题为《开放的网络平台,更需理性参与》的开头部分提出“网络舆论的力量已经强大到我们无法忽视的地步”。因此,如此开放的平台,需要我们理性参与。网络评论别任性,理性三思而后评。网友们的表现具有三个特点即盲目性、任性、感性。而这些特点恰恰是网络文明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克服这些弊端需要参与者评论前做到“三思”。接着在主体部分有三个段落,分别从“一思评论的合理性”“二思评论的建设性”“三思评论的影响力”来展开论述,开篇定下的方向始终如一,每一段的分析又紧紧扣住材料,这样写作才有逻辑的说服力。

 还有一篇《以暴制暴,非法也》的文章,开头定向为“唐锦湘的舆论风向可谓是一个大转弯,然而暂且抛弃舆论,我认为他的行为始终都是错误的”。主体部分各个段落分别从“唐锦湘将其撞翻,看似有理有据,还获得了广大网友的怒赞,甚至连交警部门都认可了他的做法,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本就是错的”“若唐锦湘真的想教育对方,他当时该做的是先刹车,再将对方记录下来交由有关部门处理”“正如后来有人指责他故意撞车,涉嫌蓄意谋杀,那辆大众轿车只是这一起车祸的引子,唐锦湘才算是主导者”“从唐锦湘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他无异于以暴制暴”,紧紧扣住对唐锦湘行为的错误来议论,做到了一以贯之,说理透辟。

  (二)语意上的一以贯之就是要在语言的细处打磨锤炼,让逻辑紧密,语脉相承

  1.用词要精准

  (1)“但实际上,像唐锦湘这种只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漠视他人生命的人更应为我们所不齿。”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贬义色彩虽然很浓,但仍是一个道德判断,与“只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漠视他人生命”的险恶而严重的行为在程度上不匹配,可以改为“像唐锦湘这种只为图自己一时之快,而漠视他人生命的人更应受到法律严惩”。

  (2)“大众轿车被撞翻,除了唤醒网络暴民的兴奋剂,更应震醒的是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反思其中所代表的‘正义’。”该句中“除了”用词不当,应该改为“不应成为”,去掉“更”。“唤醒网络暴民”不是一

 个好事情,不该是期望中的结果,它与“震醒的是公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是递进关系。

  2.句意要连贯

  (1)“他事后的一句‘如果不是对方全责我一般不会去撞,只要是对方全责我就会去撞’可以看出,他当初并不是为了去教育对方,只是单纯地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罢了。”本句中“可以看出”前后在语意上是不连贯的,可以改为:“他事后的一句‘如果不是对方全责我一般不会去撞,只要是对方全责我就会去撞’,可以看出,他撞车完全是‘理智的选择’,有意为之,是出于自利而罔顾法律和别人生命的莽夫行为”。

  (2)“到底怎样强烈的‘正义感’能使比亚迪车主做出撞车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最近,‘路怒’‘路霸’事件频有发生。许多车主在车流量大,喇叭声杂的过程中,都易出现烦躁,生气等不良情绪。‘撞翻’,是唐的过激行为,法律意识淡薄,在情绪和所谓‘正义’的驱使下,他没有刹车。”文段首句似乎要揭露比亚迪车主的真面目,扒下他的所谓“正义感”的幌子,可是,后面却写“喇叭声”引起“烦躁,生气等不良情绪”等客观原因上,似乎这次撞车车主一时的过激行为,应该得到理解和原谅,语意前后不衔接。应该理直气壮地指出,车主的所谓“正义感”是基于自私自利的选择,实际是钻交通法规的空子,并且不顾后果,漠视生命,所以,这是伪正义,本质上是邪恶的行径。

 总之,材料作文的写作开口不要太大,找到一点,反复敲打,从材料中细细寻觅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精准议论,抱着观点裹着材料打滚。

推荐访问:材料作文:怎样做到精准议论 作文 精准 议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5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