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丹: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路”,供大家参考。
周丹:中国式现代化是 “ 走自己的路 ”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 “ 走自己的路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激活“资本的文明面”。中国式现代化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入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之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资本,避免陷入资本权力化和资本形而上学的窠臼。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双重属性,既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解放了“大一统”内在的“公天下”的价值主张,真正形成了“大一统”政治原理与“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内在一致。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老百姓更好地生活,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内容。“五大文明协
调发展”超越了现有文明对“人”的认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前提。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万劲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基础学科人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基础学科人才。首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基础学科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要切实加大研究投入和教育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人才供给,重点加强高层次基础学科人才和急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厚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其次,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人才结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顶尖基础研究人才结构正在优化,但在最顶尖的国际科技大奖上差距较大;创新人才方面,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未来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再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遴选机制,大幅提升优秀青年人才担纲领衔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比例;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引才聚
才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俊: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的协同效应】
商务部国际贸 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俊指出,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互倚重、互为支撑,有力提升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当前,我国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两者的协同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向未来,要增强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协同性,形成合力。一是推动理念与战略协同。树立服务业扩大开放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在战略导向上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与推进服务业开放合作相互纳入各自发展体系中。二是推动体制与政策协同。要更加自觉地把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服务业开放政策设计需有针对性地破除制约服务贸易重大项目落地的政策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三是推动平台与项目协同。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探索推进全产业链开放、集成式创新、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尚希:顺应“三化”趋势,进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创新力度】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表示,当前,世界大变局不只是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还有低碳绿色化、数字化、经济金融化的不可逆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持续创新的精神来面对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并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努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大确定性,给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包括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转型相对滞后于经济转型,需要进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创新力度。需关注,经济改革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推动,比如社会诚信。其中,政府监管是一个方面,社会自律、企业自律、个人自律属于社会发育的内容,也是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此外,社会转型跟上市场化改革步伐,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我们应该把视野扩展到整个社会,学会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经济领域的问题,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制于社会发育的水平。
摘编自《北京日报》
【袁金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乡村数字治理】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袁金辉表示,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嵌入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治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去几年我国乡村数字治理成效显著,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乡村数字治理仍然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乡村数字治理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业务范围大,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形成协同推进乡村数字治理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村级组织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平台搭建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乡村数字治理发展规划,构建共享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等在数字资源提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二是要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社区建设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依托市场主体或政府委托市场力量进行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造,并发挥村庄农民合作社、红白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在乡村数字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三是要持续激发村民参与各类数字平台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等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利用数字空间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动鼓励村民通过村务云、智慧党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数字治理平台参与村庄治理;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来提升村民数字治理能力和数字素养,同时引导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下乡。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赵宇整理)
推荐访问:周丹: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路” 现代化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