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第一章,宇宙中地球,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精选文档)

第一章,宇宙中地球,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28 12:2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章,宇宙中地球,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宇宙中地球,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精选文档)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 像恒星、星云、流星体等这些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合称天体。

 (2)类型: 星云(基本天体):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如猪户座星云 恒星(基本天体):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如阳 行星:绕恒星运行,近似球状,本身不发光,能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如火星、地球、火星等 卫星:绕行星运转。如月球 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空间物质等 (3)天体的判断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主要采用“三看”法,

 一看:空间位置,在不在大气层之外。

 二看:物质形态,是不是宇宙中的物质。

 三看:运动轨道,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2.天体系统 (1)概念: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共分 4 级,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可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3)主要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主要组成

 中心天体

 其他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 月地距离约 38.4 万千米 太阳系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太阳 日地距离约 1.5 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众多恒星 无中心天体,只有共同引力中心 直径约 10 万光年;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约 2.6 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外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判断 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

 天体之间能否构成天体系统,关键在于能否相互吸引并且达到相互绕转的程度。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因此判断某些天体集合或者集团是不是天体系统,主要采用“四看”法。

 一看:天体数量,至少两个以上。

 二看:天体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三看:是否相互吸引,质量较小的绕着质量较大的转。

 四看:是否相互绕转。

  二、行星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1)八颗行星: 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 根据距日远近、质量和体积进行分类如下:

 分类

 所含行星

 特征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 巨行星

 木星、土星 主要由气体构成,体积巨大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主要由气体构成,与太阳相距很远 (3)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4)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 运动特征相同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结构特征相似: 地球在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表面平均温度等方面与类地行星相似。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 (1)特殊性的表现: 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自身条件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温度)和体积质量适中( 大气)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1)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纬度因素、地势、天气状况和昼长因素等

 (4)太阳辐射的分布

 ①全球的年太阳辐射分布

 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的结果并不相同。

  ②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总体特征: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及成因分析

  2.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⑴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自然界的岩石风化等与太阳辐射有关

 ④从生物界来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直接被吸收、转化为热能。或捕获并储存,转换成热能、电能等。

 ②我们利用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⑶不利影响

 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大气层是人类能观测到的太阳的部分,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

  2.太阳活动 (1)定义:

 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 分布位置 特征 太阳黑子 光球层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耀斑 色球层 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珥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层

 类型 黑子 耀斑 日珥 日冕物质抛射 差异性 形态 暗黑斑点 明亮斑块 红色火焰 高速带电粒子流 本质 气体漩涡 能量 能量 能量 整体性 标志性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

  太阳黑子与耀斑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发生的太阳大气层不同: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②表现不同:黑子是光球层上温度较低,光线较暗的区域;耀斑是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区域,它释放巨大的能量。

 (2)联系:

 ①周期都约为 11 年;

 ②黑子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③黑子发生的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增强→太阳风强劲→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

 (2)太阳活动强烈→强烈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活动→产生灾害性后果。

 (3)地球的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中高纬度乔木年轮疏密变化有约 11 年的周期性,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也约有 11 年的周期性;太阳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概率增加。

 极光观看条件: ①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

 ②高纬度地区;

 ③夜间(极夜)时期。

 周期 约 11 年 关联性 黑子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活动强烈的年份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

 约有 46 亿年。

 2.认识途径:

 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

  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概念: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时间 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 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演化特点 大气演化 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生物演化 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质矿产 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

 2.古生代 时间 距今 5.41 亿年~2.52 亿年 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演 化 特 点 海陆演化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生物 演化 早古生代 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植物:陆上低等植物 晚古生代 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矿产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结束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3.中生代 时间 距今 2.52 亿年~6 600 万年 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演化 特点 海陆演化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地质矿产 主要的成煤期 结束 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4.新生代 时间 距今 6 600 万年至今 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演 化 特 点 海陆演化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 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气候演化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5.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1)海陆的演变

  (2)大气层的演变

 (3)生物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

 ①动物演化过程: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②植物演化过程: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6.地质年代表及对应的地球演化历程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类型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可通过的物质

 到达地面时人的感觉

 P P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 上下颠簸 S S 横波

 较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左右摇晃 (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 ① 划分依据: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将地球划分为三层,三层之间的界面依次称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下图所示:

 界面

 深度( ( 千米) )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分界意义

 莫霍界面

 33(大陆) P 波和 S 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 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界面

 2 900 P 波速度突然下降,S 波完全消失 地幔与地核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内部圈层结构 名称

 特征

 界面

 地壳

 地球的坚硬外壳,地壳厚薄不一,

  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厚度约 3 400 多千米,分外核和内核两层

 3.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4.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岩石圈 地表至软流层

 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

 圈层 名称 主要组成物质 物质 形态 特征 地壳 岩石 固态

  ①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地壳厚薄不均,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 幔 上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地 核 外核 以铁、镍为主 液态或 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①组成: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②作用:

  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①范围: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 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②作用:

  完成地球表面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物质。

 (3)生物圈

 ①范围: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 中。

 ②作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的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 表形态等。

 2.地球圈层的相互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图解地球的外部圈层——“3+1”圈

推荐访问:第一章 宇宙中地球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 高一 必修 人教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