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学生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供大家参考。
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 ——Analyzing Identity Cri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作
者:
王卓琳
作者简介:
王卓琳,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广东 广州 510310)。
原发信息:
《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14 年第 201410 期 第 49-65,99页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良好的发展平台却无助于改善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人们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普遍较低。文章以广东省一所中职学校为例,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愿意接受群体身份,有强烈的自卑感,并已形成自我贬抑的倾向。面对认同危机,中职学生会采取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型的应对策略。
Analyzing Identity Cri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认同危机/应对策略/the seco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the crisis of identity/the coping strategies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5 年 01 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10-0049-06
技术型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重要,国家从 2005 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随着政策的推行,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以广东省为例,从 2007 年到 2011 年,省政府共投入130 亿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截至 2010 年,广东省的中职在校生已达到230 万人,并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在校生。[1]但是,在良好的发展势态下,中职学校的负面形象却丝毫未曾被改变。一直以来,外界对中职学校都持有负面评价:中职学校常被称为“问题学生”的“收容所”。因此,“多办一所中职学校,就会少办一所劳教所”。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中职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如果他们未能在青春期建立积极的认同感,就会对其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产生青少年偏差行为等现象。当然,多数中职学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自我调适,以应对认同危机的挑战。本文将围绕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一、核心概念
(一)身份认同
社会学中的“身份认同”概念主要关注个体的角色、地位和社会关系,侧重于分析群体性的身份。在社会认同理论中,“身份认同”被界定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
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2]本文借用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从群体成员的角度来理解“身份认同”,具体指是青少年对“中职学生身份”的认同意识和行为。
(二)认同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当怀疑和不确定性取代了原本的稳定性体验时,认同就处于危机状态,即出现认同危机。认同危机会导致个体出现躯体紧张、家庭惊慌以及自我焦虑等症状。[3]笔者认为,埃里克森对认同危机的界定偏重于精神分析学中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社会认同研究中提到“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成员在认知、情感上不承认自己的身份,产生出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剥夺感和自卑感”来指代认同危机。[4]
二、理论视角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埃里克森将其引入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后,这一概念才被推广应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但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未深入分析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它对于青少年建立认同的过程也缺乏解释性说明。[5]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侧重于探讨个体认同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个体认同被分为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亚系统:个人身份是基于对个性特征的自我描述,社会身份则源自于群体成员资格。[6]社会认同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身份认同,即个人对其群体成员资格的认同。人们通过将自身所在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相比较来增强身份认同。在进行群际比
较时,个体出于满足自尊或自我激励的需要,会尽可能地区分出群体间差异,从而突出内群优势。[7]如果在此过程中,个体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会面临认同危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由于群体地位低下会对个体的自尊造成损害,弱势群体内的成员更有可能出现身份认同危机。[8]
面对认同危机,成员会做出以下选择:个体流动、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个体流动是指成员离开原来的群体,努力进入高地位群体的行为。社会创造是成员通过重新定义已有维度、创造新的比较维度和改变参照群体等方式来提升身份认同的策略。社会竞争则是成员试图改变目前劣势地位以赢得积极评价的集体性行动。[9]
社会认同理论虽然阐述了群体地位与认同危机的关系,但并未深入分析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本文认为,身份认同危机不仅受到群体地位的影响,而且与其周围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此外,国家教育政策、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个体面临认同危机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旨在对上述各种因素与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之间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试图进一步补充和扩展社会认同理论。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从 2010 年 9 月到 2012 年 12 月,笔者以实习社工的身份,在广东省佛山市 H 职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H 职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学生们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
校占地 100 多亩,目前开设了九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截止到 2013 年 6 月,H 职校共有 46 个班级,169 位教师,2698 名在校生。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样本的典型性,本文选取H 职校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笔者也主动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接触,以增强调查资料的可信度和翔实性。本研究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共对 86 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周期为一年,访谈地点在学校社工站。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追踪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毕竟,质性研究方法的理念更贴近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社会工作的内在逻辑有一致的倾向,并且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联:质性研究在“语言”上更接近社会工作实践的真实环境。[10]它主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注重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声音,因而质性研究方法能代表弱势群体的立场,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实对他们的意义。
(二)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教育分流制度与社会偏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主要将中考成绩偏低的同学作为生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往往会因过往的学业成就较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中职学生身份,表现出明显的认同危机。
我觉得像现在这样用成绩把职中和普高分开很不好,应该是人人平等。职校都是让成绩低一点的同学进去读,就显得特别不公平。因为我们是按中考成绩来决定读职中的嘛,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意味着比我们这些职中的学生成绩要高。用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话,成绩低的人就很自卑。我们只是成绩低一点而已,但进来职中读书就感觉低人一等似的。(访谈资料:S20120308GJN)①
由于教育政策将成绩作为分类标准,人们就对中职学校产生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这也导致中职学生不得不承受外界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偏见时,这些青少年还会对身为中职学生的事实产生自我排斥的心理。一位担任年级干部的女生,中考成绩远远高于职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她却自愿进入 H 职校就读。然而,经过两个多学期以后,她就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这里跟在普高还是很不一样。大家都会说职中的学生素质很差,性格很 open 那种,好多学生都会去夜店,还有打架的啊。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来了职校之后就会被其他人说不好,他们总是认为职中比普高的孩子差一大截。在我们的教育中,全是看成绩的,不是吗?分数不行就是比别人差。说什么能力之类的,也都没法体现啊。别人都这样想,人云亦云嘛。
我现在真的很后悔,后悔来到职中。因为总被别人那样说,我觉得很难受。家里那些亲戚也会说我进了职中后没什么前途之类的话。他们还说
我妈妈没教好我,去香港工作也没时间管我们。所以,妈妈她也有压力,我心里想,要是当初不来读职中就好了。(访谈资料:S20121025WZB)
中职学生面临认同危机的困境,既是教育分流政策与社会偏见等宏观因素影响的结果,又与其周围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观层面来看,学校与家庭是中职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对其身份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观因素:校园文化与家庭支持。校服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对于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起着明显的标识性作用。笔者在访谈一位身穿普通高中校服的中职学生时,他回应:“××中学比 H 职校肯定好嘛,他们学校的校服都能看得出特别一点啊。”但他身边的同伴却说:“你不要理他。他穿着这种衣服,会被别人揍啊。因为他装逼嘛,他明明是职中的,干嘛穿着普通高中的校服?……”其实,在当地,普通高中和职校的校服在衣服款式、颜色和质地方面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普通高中的校服背后会印有校名,而职校的校服背后是空白的。但是,仅有的这一点差异,也会导致中职学生出现认同危机。
我记得刚进来这个学校时,每天放学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都会碰见R 中(当地一所普通高中)的学生。看见他们身上穿的校服,那些校服后背上写着“R 中”、“G 中”,而我的校服上面什么都没有写,我就觉得和他们走在一起很自卑。有时也会遇到以前初中时候的同学,他们去读普通高中了,我都不敢正视他们的。真的,我是一直不敢看他们的。(访谈记录:S20121102CHC)
从上述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生的身份认同度明显偏低。部分学生身穿普通高中的校服,还有学生剪掉印有校名的校徽,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不愿意接受中职学生身份,害怕被人看不起的自卑心态。
除了学校之外,家庭也是影响中职学生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于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起着关键作用。学生进入职校就读后,自我形象已经因职校的声誉较差而大打折扣。如果他们在家庭中也无法获得支持和肯定,就容易形成低自尊的惯常心态,加重认同危机的表现。
中考过后,我的成绩离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是差五分,就只能来 H职校读了。爸妈那时对我很不满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说话。上学期我叫我爸来开家长会,他居然问我是哪个班的。我当时听了之后,就觉得好伤心。他们从来都不关心我,连我哪个班的都不知道,也不问我在学校里面过得怎么样啊。他们总是认为我做得不够好,还说我成天问他们要钱交费啊。我就觉得很委屈,在班上也不想跟同学说话,心情很低落,什么都不想做。我现在读书很认真,但是又很迷茫,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来了职中以后就很失败的样子。(访谈记录:S20121129HHM)
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中职学生很容易丧失自信心,从顺应现状转为自我否定。于是,在外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们的身心成长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认同危机亦不断深化。
3.微观因素:个体的自我贬抑。在宏观因素和中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生会内化外界的刻板印象,产生自我贬抑的想法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认同危机的恶化。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非常悲观,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自暴自弃。结果是,认同危机与自我贬抑陷入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怪圈之中。
现在大家都是只看学历,你技术再好也没用。即使你在职中学得最好,考个第一名又能怎样?去了普高,你还是最后一名。要是去参加高考的话,以后顶多也是去读个大专而已,还是底层。你再看看从职中毕业的人,谁成功了?最了不起的就是整天来学校讲话的那个什么格兰仕的经理,他就算是最了不起的了,但也还不是替人打工啊?唉,从这里毕业就是这样啦,反正我都是天天熬着等待时间过去,也没指望以后会怎样。(访谈记录:S20121122FQR)
这种自我贬抑的想法,使中职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不只表现在心态上,而且也从其日常行为之中反映出来。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和希望,已经内化了外界的负面评价,表现出对群体身份抵触和抗拒的行为。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认同危机既受到宏观社会背景因素和中观生活环境的影响,又与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青少年会排斥自己的中职学生身份,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心理。而且,认同危机还会进一步衍化为自我刻板印象,以消极抵抗等行为方式反映出来。然而,在面临认同危机时,并非所有的中职学生都会产生自我贬抑行为。依据社会认
同理论,如果无法获得积极的身份认同,群体成员将通过个体流动、社会创造、社会竞争等途径来提升认同水平。
(三)应对认同危机的策略
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归纳出四类应对认同危机的策略:个体/行为策略、个体/认知策略、集体/行为策略、集体/认知策略。个体/集体维度在于区分成员期望改变的对象和目标:个体型策略只是为了改善自我的不利处境;而集体型策略旨在提高整个群体的地位。行为/认知维度是人们对情境的不同反应模式:行为型策略指成员在应对认同危机时的实际行动;认知型策略指成员改变自己的看法,如过分强调自身优势以获得心理安慰。[11]
1.个体/行为型策略。个体/行...
推荐访问:中职学生身份认同:危机与应对 中职 认同 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