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考点-名校内部资料)
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 (1)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2)表现 ①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曲折:“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新发展 (1)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表现 ①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②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 年和 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特别提醒】法制与法治的不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法制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
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 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威性。
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表现: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
(3)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即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 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 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中共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背景: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形成: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特别提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知识拓展:
1.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的法制成就。
提示:20 世纪 50 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国家从立法开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法制成就。
提示:(1)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岀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1982 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 年和 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简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提示: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4.简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提示:“五讲四美三热爱”,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1994 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 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简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6.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推荐访问: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考 名校 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