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学校创建路径探讨【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特色学校创建的路径探讨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校长所认同。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还都在探索的路上。曾经在网上看到《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关于特色发展的讲座,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他强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思路比埋头苦干更重要。——《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
特色学校建设的方向在何方,思路又在哪里?也就是说,建设特色学校,要以什么为切入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重庆的江南小学,是一所国际象棋教育的特色学校。这个学校曾培养出两位国际象棋大师,03 年被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际象棋传统学校,他们从一个特长的发展作为突破点,带动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有停留在国际象棋的技术层面上,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其充其量也就是个特长学校还不是特色学校,江南小学学校领导借用和提炼国际象棋的哲理,包括“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等下棋理念,从这里面引出
一个办学理念——“走好每一步”,这个想法很妙。实质上是要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他们从国际象棋技能的教育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上升到人文的教育,把走好每一步变成了一个价值观,这样的学校才是特色学校。
【案例二】湖北葛洲坝实验小学,因兴建葛洲坝水电工程而建,见证了葛洲坝的沧桑巨变。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提出了以创建“葛洲坝水电文化特色”为突破口,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的战略目标。在水电研究这一特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中,他们逐步提炼出水电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
善的理念:上善若水。
韧的理念:坚忍不拔。
和的理念:播撒光明。
并以此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追求,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丰富师生的精神内涵,丰实师生的生命底蕴。如今像葛洲坝水电工程闻名中外一样,葛洲坝实验小学彰显的水电文化特色崭露头角,正在成长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
【案例三】上海浦东新区园西小学: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视角看,多角度了解孩子,给孩子更多的
爱。在那里,校长说我们没有特色,但我看感受到的是,无论是课堂、活动、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充斥着这种快乐,快乐已经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
这几个特色学校建设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学校来说,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升华的过程,要从知识层面、技术层面进而指向文化、价值层面。也就是从一个特色项目的打造,逐步提炼出项目的精神内涵,最后发展为学校特色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文化就是一种人人认同的价值观,是一种核心精神;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认同并渗透这种文化理念,并引领自身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将这种文化植根心中,融入思想、学习、习惯、能力的养成,指导孩子一生的行为。
今年威海教育局举办的特色学校建设培训会上,上海洋泾高级中学李海林教授给我们做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模型与路线图》的报告,与我的想法有种不谋而合的感觉。
A 选择学校的优势项目;
B 提炼项目的精神内涵;
C 获取校园人的深度认同;
D 在各项工作中全面渗透;
E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核心)
我认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可能要一遍遍的选择、提炼、提升;也不是必须按此五步步骤走,可以选择、改变次序。我校第一次走了 1、3、4 步,没有提升到精神内涵这一层面,现在我们经过反复的论证,又回到了第二步。
2004 年,时任于建国校长立足滨海地域优势,从海洋科普出发,为师生搭建了亲近大海的平台,可以说,几年来,石实小选好了一个点,锻炼了一支队伍,奠定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到 2009 年,学校以海洋课程为特色已颇具规模,在省、地具有较大的影响。2009 年以后,我们的特色课程建设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炼、拓展和延伸。在教材的开发上不仅从深度上对原有海洋探究、海洋贝雕课程进行梳理、挖掘,进行二轮开发,也从广度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相继开发海洋剪纸、海洋标本等新的海洋课程,海洋特色内涵日益丰厚。尤其是以海洋文化为统领,以海洋精神为共同价值观,将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做实做强
特色项目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特色学校建设植根于特色项目之中,必须立足于学校已有基础和发展需要,找准项目,做实做
强。当然,专家也指出,我们还可以从学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弱势出发,去寻找切入点。
我校则是幸运地在新课改中创建了“海洋教育”这样一个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优势项目。在威海市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启动后,在“学校优势项目的选择”上,毫无悬念地定位于“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从而确立了“海洋教育”特色的创建主题。
回顾在特色项目建设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社区优势、学校基础和学生兴趣,选择项目主题。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纵览全国,北京向东小学和青岛同安路小学,也在海洋文化特色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那么同一主题下我们要抓住什么样的切入点呢?经过反复的查找资料和分析,我们发现:
【资料一】北京向东小学――注重海洋知识积累;2004 年起,北京向东小学与北京海洋馆合作,在学校组建了海洋科普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05 年,学校创建海底探索船造型的海洋科普教室,并被海淀区教委、北京海洋馆命名为“海洋科普实验学校”。该校开发出新的校本教材《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注重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资料二】青岛同安路小学――注重海洋科技探索;青岛同安路小学充分发挥青岛的地域优势,以省海洋学科群为依托,创办山东少年海洋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担任校长,省海洋学科群秘书长赵炳来和梁斌校长共同担任执行校长,以普及海洋科普知识为己任,广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同时还广泛向社区延伸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为此,我校结合传统特色和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将项目主题方向定位于海洋风俗探究与技艺创新上。
二是围绕主题开发特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不能是零散的,要有科学的规划,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要及时进行梳理,使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不断拓展完善,最终整理为有形的成果。具体到我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海洋问题出发,以海洋与生命、海洋与环境、海洋与生活、海洋与文化四个领域为依据,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经历了两次调整,两轮开发,从无到有,从单薄到厚重,构建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正式出版了《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等教材和专著,开发出版了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海洋探究教师指导用书》,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三是加强了特色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我们以威海市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与探索》为引领,采用课题组教师先行一步,其他教师跟进一步的形式,以点带面,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四是以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依托,深化校园环境文化特色。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思想的外显与诠释。我们在校园建成贝雕、沙雕实践基地海韵园和船模训练基地;在楼内构建成贝壳苑、海洋剪纸、海洋探究、海洋科技四大类以海洋为主题的墙壁文化,处处是学生实践和展示的平台,充盈着浓郁的海韵风情。
二、提炼“开放、包容、博大”海洋精神,提升内涵
我们应如何定位海洋精神呢?我们先后承办了两次威海市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活动中我们逐渐懂得,不能仅仅满足于课程开发中数量的增加。2012 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学习、总结、反思就始终伴随着我们:海洋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海洋精神怎样凝炼?博大、开放、包容、拼搏、创新、奉献……许多的词语被我们反复斟酌,难以取舍。
特色精神提炼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又是什么?海洋精神选择的出发点应该是最直观的、独一无二的海洋形象,是大海所特有的;海洋精神选择的落脚点应该是能够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彰显时代要求,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开放”这个词语最先得到了我校师生的认同。放眼四海,这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媒体、信息已
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家乡石岛也早已不是固步自封的小城镇,更不是昔日的旧渔村,她翘首韩、日,面向四海,校园里全国各地的外籍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学会以开放的心胸和国际视野面对这一切。开放的心态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包容他人,才能海纳百川,成就博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将海洋精神提炼为“开放、包容、博大”。
三、形成海洋特色的办学思想和文化体系,获取认同
“获取校园人的深度认同”是李海林教授提出来的第 3 环节,也被他称为特色学校建设中公认的难点。其实在此之前我们也深深感到特色建设是一个全面、持续的工程,需要集全校合力。为了取得师生的广泛支持,首先我们必须规范办学,不能让职工把特色建设看成负担,而是一种机遇。
1.精神文化提炼
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特色主题:开放、包容、博大
文化主题:以大海为友,与经典相伴,做阳光少年
校
风:海纳百川、逐浪扬帆
教
风:博学、奉献、创新
学
风:探究、体验、合作、乐学
校
训:心如大海
2.文化标识设计
将海洋精神融入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设计具有海洋特色的班徽、路牌、阳光少年章等,使之成为彰显海洋精神的文化标识。
3.环境文化构建
理念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形。这个形,主要指校园特色环境建设,它必须与特色建设所提炼出的理念、精神相统一,每个设施、每一廊每一景,都要尽可能地传递着教育的追求。我校将在环境建设中,以特色环境设施服务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提升环境文化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建成“三园四廊四室”,实现一景一文化,处处展特色的环境文化构建。“三园”——校园海洋实践基地海韵园、竞帆园、海艺园建设和使用;“四廊”——定期更新楼内文化主题长廊:贝壳苑、剪纸坊、宣海廊、船模吧及以此为基础开展各主题文化宣讲活动;“四室”——在已有贝雕展室、标本展室的基础上,建设剪纸展室、船模展室,完善标本展室,深化特色课程的实施中作品的制作、收集、展示活动。“三园四廊四室”也是学生实践体验、创作展示的平台,彰显学校的开放教学、体验教育的教育特色,充满着深厚的海韵风情。
4.特色发展与个人需要的统一
让全体教师认同,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的难点,让学生以海洋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的重点。让师生充分感受到特色建设给学校及师生的发展机遇的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及自身发展打开一扇大门,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特色建设、精神内涵才能获得师生的真心认同和拥护。我们也看到,外在的环境、标识容易有,内心的深度认同却很难。只有将外在建设与内在理念协调起来,师生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统一起来,才能取
得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倡导“开放、包容、博大”的海洋精神,积极探索体验教育、构建开放课堂,力求在校园构建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对此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正在做,虽然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坚信,有了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做,一定能让更多的老师与我们同心,让每一个孩子受益。
四、以特色课程、开放课堂和德育体验为重点,全面渗透
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渗透,渗透的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是一种育人的方式,而非是单薄的所谓“特色”。
我们在特色建设中曾一度存在着严重误区:像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特色,竭尽所能地为学校各项工作都套上 “特色的外衣”。举例来说,我们在心理教育中,就力求整合海洋特色,自创一套海洋心理放松操,分为“和大海一起呼吸、和海鸥一起飞翔……”等四个章节。当时觉得很好,现在看来只是追求表面,缺少实质的内涵。细细品味,我们感受到:
不能 做海洋特色,就试图将学校工作都刻上海的烙印,歌咏比赛唱海,朗读比赛咏海,安全教育讲海;做经典文化特色,就去读经典、写经典、课余时间播放经典读音等,做登山特色就要去爬很多的山,学科教学挂靠不上海洋、登山,体育活动、安全教育拉不上经典,就苦恼不堪。特色学校建设不仅要有形,更要有神,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统领学校各项工作。
这种文化与精神,也就是学校的灵魂。
就我校而言,需要的是将海洋精神全方位地融入学校工作,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核心精神。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需要边做边看,边做边想,及时调整。做,是第一位的,下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校工作重点,从特色课程文化构建、阳光德育与海洋精神培育两方面铺开,让每个老师都能参与其中,获得发展和展示的机会,进而推广到更广阔的层面。
1.特色课程文化构建
实施“1+3”工程,即以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为一条主线,实施体验教学,推进海洋课程开发、各级海洋课程资源整合,开放课堂探索实施三项课程建设任务。
(1) 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已有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教师用书,从体系开发和常态实施两个层面,深化海洋课程文化内...
推荐访问:特色学校创建路径探讨 路径 探讨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