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单元,知识点大总结,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20)必修第一册【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 鲁教版必修一知识 清单
目录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 宇宙环境 …………………………………………
第二节
地球的 形成与演化 ………………………………………
第三节
地球的 圈层结构 …………………………………………
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 与大气运动 ………………………………………
第二节
水圈 与水循环 ……………………………………………
第三节
生物圈 与植被 ……………………………………………
单元活动
学会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 …
第三单元
第一节
走进桂林山水……………………………………………
第二节
走进 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
第三节
探秘 澜沧江 — 湄公河 流域的 河流地貌 …………………
第四节
分析 土壤形成的原因 ……………………………………
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 探究地貌特征 ……………………………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的防御 …………………………………………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分类:按成因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 象灾害( 暴雨、洪水、干旱、寒潮、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生物灾害( 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冰等 )。
2.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我国影响范围 最广、经济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地震是我国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
3.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泥石流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 1 . 地震
(1)地震灾害和地震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地震灾害 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概念 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震中 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上的位置 震中距 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 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 等震线 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地震震级与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 1 1 个震级,多个烈度。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的影响。一般来讲,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3)成因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发地震。此外,外力作用及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
(4)分布 ①世界地震分布 a.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b.世界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 , 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 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②中国地震分布 四大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 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5)地震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 2 . 洪涝
(1)概念
①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②洪灾: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③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④洪涝灾害: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成因 ①自然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
②人文因素: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根本原因;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加剧。
(3)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等。人口越密集、 经济越 发达 ,损失越大。
(4)在我国主要分布 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 夏秋季 节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 东部季风区 、 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江淮地区)。
3.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 特殊 洪 流 发生 机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特点 突发性 ;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补充(了解)
名称 成因 特点、分布、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域强烈发育的热带气旋,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2 12 级以上
结构:
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台风眼; 危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摧毁建筑和通讯设施,洪水泛滥,海水倒灌)
利:带来降水,缓解旱情,降温解暑 时间分布:多发生在 夏秋季节, 空间分布:主要影响我国 东南沿海地区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④船只返港,人员室内躲避 干旱 长时期 无降水或 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为原因:水资源利用率低;用水量超出当地水资源承载力 严重缺水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分布:华北(旱灾最严重)多为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量少,农业需水量大)、华南多为伏旱、西南和江淮。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流域调水。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源地为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利:降水缓解旱情,低温杀死害虫和病菌 主要发生在 冬半年,初春与秋末危害最大 影响除青藏高原、滇南、台湾、海南以外大部分地区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做好防寒准备,船只回港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 避
一、自然灾害防避的社会行动和个人应对措施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遇到突发灾害时,要沉着冷静地科学应对。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即 “ 学 ”“ 听 ”“ 备 ”“ 察 ”“ 报 ”“ 避 ”“ 断 ”“ 抗 ”“ 救 ”“ 保 ”。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个人层面 地 震 灾 害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意识及能力等 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等;地震发生时,需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地震后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洪 水 灾 害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和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洪水前:预先判定自身是否处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准备应急用品等。
洪水中:被洪水包围时,设法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户外突遇洪水,立刻向高处躲避;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
洪水后: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食品等;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滑 坡 灾 害 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体进行监测或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在陡坡上面或坡脚从事生活或者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若发现坡体存在软弱面,可建截水沟、排水沟等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对有滑动风险的滑坡体进行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当滑坡发生时,向滑坡的两侧迅速逃离 泥 石 流 灾 害 对于泥石流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左):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右上)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 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是一门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
核心技术 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
一. . 遥感
(1) 原理: : 不同物体,同一物体的不同状态, , 其 吸收 、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 特性 相同。
(2)概念: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3)主要环节目标物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传感器 (关键装置)――→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 ――→信息处理信息分析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
(4) 特点 :
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 , 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 , 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 受地面限制小 、获取信息量大。
等特点。
(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动态监测)
遥感高度与探测范围、资料获取速度及周期、分辨率的关系: (5)遥感影像的解译:
①直接解译标志:蓝色为河流湖泊,红色为植被,灰白色为人工建筑,城市多面状,道路多线状,河流宽窄弯曲多变。
②间接解译标志 (6)遥感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原理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地下蕴藏矿产的地区,地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与周边地区不同 水 、 土地、森
林等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相关资源的分布、类型、健康状况等 不同地表资源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相同资源在不同状态下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环境、灾 害监测
环境监测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段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监测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
灾害监测
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监测
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现在 全球有四个 卫星 导航系统:
GPS 、
BDS 、 GLONASS 、 GALILEO
(1) 概念: :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定位、导航 的系统。
(2) 组成
空间部分:
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
GPS 信号接收机
(3) 功能: : 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经度、纬度、高度) ) 、速度和时间。
(4) 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5)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民用
交通
空中导航:空域划分与管理;交通流量管理;飞行路线管理;提高机场利用率 航海:自主导航;提供位置、航速、航行和时间信息;海图航迹显示;港口、码头的船舶调度;近海和内河船舶导航和管理 旅游探险
定位:最优行进方式和线路选择;寻找合适的道路和宿营点;报警;选择最佳纪录摄影地点、时间 其他领域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 军用
定位和导航 注意:用来监测台风位置的是遥感技术而不是全球定位系统。台风位置的确定是利用卫星云图来判断的,而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
北斗导航可以定位、导航、授时、短文通信。
三. . 地理信息系统
储存:分图层存储技术
(1) 概念: :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程序:数据源―→数据输入处理―→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分析管理―→表达。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四、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 (1)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2)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