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次命题及考后点滴记录和思考

一次命题及考后点滴记录和思考

时间:2022-07-01 08:2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次命题及考后点滴记录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次命题及考后点滴记录和思考

 

 一次命题及考后的点滴记录和思考 作

 者:

 佟成军/黄明明

 作者简介:

 佟成军、黄明明,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原发信息: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西安)2014 年第 20141/2 上期 第135-137 页

 期刊名称:

 《高中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6 期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期中学情调查考试中,笔者命制了高三理科数学试卷,内容涉及:集合逻辑命题、函数与导数、三角与向量、不等式、复数.命题是按照高考考试说明对相关内容的要求,试卷样式同高考试卷一致.笔者记录了其中第 13 题、第 14 题、第 20(Ⅰ)题的命制过程及考后追踪、考情调研、讲评反馈和思考的点滴.

  一、命题构想及解题思路

  1.小题变更形式,创新表述,杜绝特殊化法

  基于“单调性是函数的核心概念”,以第 13 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多种函数模型、多种判断方法,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做到合理正确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基本不等式是江苏高考的八个 C 级考点之一,以第 14 题考查基本不等式与换元思想、导数方法及不等式恒成立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的变形、运算能力.

  为了保证考题的公平性,笔者力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第 13 题、第 14题都是“新”题,于是在命制的过程中变更形式,创新表述.

  2.大题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突出全面考虑

  用导数研究函数是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的压轴题型,其更多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辨意识,而在平时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是缺少的.第20(Ⅰ)题考查了函数、导数知识及等价转化、分类讨论思想,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意识及“说理”能力.

  二、考后追踪、考情调研、讲评反馈

  本校有 542 名高三理科学生参加考试,通过以上三道题答题情况的调研、讲评、交流及订正,收集反馈情况.

  第 13 题答对者 173 人,答题情况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未读懂题意,不知所云,无从下手,做错者 326 人,“蒙对”者 11 人;第二种是能够正确理解条件,但由于对所给函数不熟悉或判断失误,尤其是没有联

 想②中隐含 ,或是没想到用图象判断④中函数的单调性,做错者 27人;第三种是按照笔者预想的解题途径(解法 1)做对的,正确回溯条件并合理准确地判断函数单调性,有 139 人;第四种是未读懂条件,但能够用特殊值解题(解法 2),令 ,取特殊值 判断,再取特殊值判断,做对者 23 人;其他情况做错者 16 人.

  第 14 题答对者 64 人,解法也是笔者预想的解法;做错者的答案大多数是[3,28],主要是看不出右边的结构规律,不敢、不会变形或变形后下不了手,只好仿造左边令 x=0,求得结果[3,28]

 对以上内容的回顾与分析,笔者有如下思考.

  对于命题,尤其是阶段性的学情考试命题,要在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基础上,注意试题形式的新颖性,设置的合理性,考查的有效性,起到诊断教学的效果.命题在突出考查重点知识、主干内容、重要方法、主要思想的同时,还要能够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意识.教师对于命制的题目,最好是有一个“沉淀”的过程,这时教师还要“浮”上来,进行反复推敲,增加成熟度,力求完美.

  这样的设置就做到了杜绝特殊化的方法,只能用解法 1,堵住了后门,从而将解法 2“一票否决”,使得采用解法 2 绕过了命题构想的 23

 名学生,临场发挥时的解题智慧及解题策略被“一棒子打死”,讲评反馈时就失去了一个“对而不会”的辨析机会.第 13 题得分率为 31.9%,解法2 不影响大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笔者认为,第 13 题实现了命题设想,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 14 题的变形达到了掩盖本质、迷惑考生的效果,得分率为 11.8%.

  第 20(Ⅰ)题 52.4%的学生得出 a>-1,说明学生对此问题并不陌生,但是没有人想到对 a 进行分类,看似平易近人,却绵里藏针,对学生的解题“软肋”一题中的,完全达到了暴露解题“对而不全”的诊断效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把握相当到位.个别学生在讲评时提出的简单解法,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及较强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说明题目并不难以接受.而要想维持笔者提供的参考解法,可将题目变为:若函数在(-1,+∞)上有意义,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这样改变,使得当 a<-1 时, 在(-1,+∞)上只有一个零点,学生的简单解法中的零点a 就不存在,只能按照笔者的路径走下去,并且将解法中取 ln(-2a)改为取 ln(-3a),ln(-4a),ln(-5a)等等都能解决问题.这个题目也再次说明试题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改进,最好能够防止百密一疏,达到零缺陷.

  第 13 题、第 14 题的背景并不复杂,也不陌生:第 13 题涉及 ,在高一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讲过、用过,到高三复习时又提过,但稍作变形学生就不认识;第 14 题中的 对偶整齐,但一个乘以 的

 “小动作”使解题陷入死胡同.可以说,第 13 题、第 14 题都是退一步回到起点,接下来离终点也只是一步之遥,但缺少退到起点的意识便无从迈步.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特色,而变式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变式”,学生“被变式”,师生很少能从自己的角色中走出来,总是变到自己认识的传统边缘就“戛然而止”,很少能够再多走一步,所以考题只要多走一步出了传统变式范围,就会形成巨大的杀伤力.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式,解题时要有进有退,不能只进不退(我们学生解题大多如此).退回到原点、起点,不仅做题有时需要如此,做事有时也需要如此.

  第 20(Ⅰ)题的“全军覆没”虽然有试题的考查方法出其不意的一面,但是对此类试题师生都是偏弱的——师生更喜欢或是更擅长那种“一蹴而就”的题目,常常习惯“玩”技巧以缩短思维链,对于具有较长思维链的题目不习惯、不适应,导致只会做小题、短题,不太会做大题、长题,这反映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意识存在不足,不会理性、合理地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第 20(Ⅰ)题的考查情况提醒师生不只要“低头干活”,更要“抬头看路”,在关注数学知识、方法的同时,更要关注数学能力、意识.

  人是有惰性的,命题时要逼迫自己创新题目、创新思路;创新角度、创新解法.命题者如果能够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渗透在试题中,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提醒师生全面发展,扬长补短;同时在考试、讲评、订正中师生所表现出的解题智慧,提出的新想法、新思路、新感悟又能反过

 来让命题者重新审视试题,促进命题者对数学的理解、认识,总结命题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何尝不又是一件快乐的事.

推荐访问:一次命题及考后点滴记录和思考 命题 点滴 思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