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知识要点上册整理完毕【完整版】

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知识要点上册整理完毕【完整版】

时间:2022-07-01 13:1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知识要点上册整理完毕【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知识要点上册整理完毕【完整版】

 

  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概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 第 1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0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 300 万年—1 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 新石器时代(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 1 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②主要代表:A.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 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02.从部落到国家 1. 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②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2. 国家的产生(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建立①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②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03.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1)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3.西周灭亡(1)公元前 841 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

 济 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1)农业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②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③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 第 2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0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 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 表现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 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 256 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4. 影响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0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 356 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03 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主张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成就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老子 (1)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③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04 百家争鸣 1. 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 百家争鸣 (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 ①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②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③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④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⑤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 第 3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01 秦的统一 1. 条件 (1)必然性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可能性 ①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 过程 (1)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3. 巩固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③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 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02 秦朝的暴政 1. 表现 (1)秦始皇 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

 (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 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03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 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爆发 ①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战败。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 秦的速亡 (1)公元前 207 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被刘邦打败。

 第 第 4 4 课

 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 15 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②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 7 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2. “文景之治” (1)原因 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举措: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02 西汉的强盛 1. 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 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设立军政机构:公元前 60 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4)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03 东汉的兴衰 1. 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 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 光武中兴 (1)背景:东汉建立:25 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措施 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③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 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 ①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因品评人物,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黄巾起义 ①爆发:184 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②结果: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04 两汉的文化 1. 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 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 科技成就 (1)医学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第 5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01 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学科会考资料知识要点上册整理完毕 上册 会考 完整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5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