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思考,供大家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Think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作
者:
赵文平
作者简介:
赵文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赵文平(1984-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原发信息:
《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13 年第 16 期 第 17-20 页
内容提要:
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研究作支撑。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状况,未来职业教育研究方向是:应坚持理论自觉的研究取向,关注技术技能的研究主题,形成多元互动的研究主体,采取交叉混合的研究方法。
Think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取向/理论自觉/技术/技能/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methodology/research orientation/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technology/skills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4 年 01 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17-04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研究作支撑。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如何进行?本文着重从方法论的视角讨论这一问题。
一、研究取向:基于实践的理论自觉
研究取向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或立场,渗透着研究者对研究的看法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或价值追求的活动,职业教育研究为了什么、要追求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已经形成了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职业教育研究旨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有观点认为,职业教育研究是为了从一个个特殊中得出普遍规律,以便人们更加广泛地进行应用;还有观点认为,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是那些所谓研究者的事情,与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没有关系,研究就是研究者生产成果的需要;等等。当前,职业教育研究成果未能有效指导实践,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研究本身脱离实际,而是因为研究成果自身理论不够自觉或者说理论品质不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现象未得到合理解释,职业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尚未全面揭示,诸多实践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种状况根源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匮乏。诸如,职业教育专业如何设置,课程如何开发,技能教学过程是什么,技能学习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没有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引。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推进,重大课题有待破解,需要生产出具有实践
价值的职业教育知识,我国国职业教育改革呼唤“理论自觉”。“理论包括三重内涵:第一,理论是世界图景,也就是以概念体系的形式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第二,理论是思维方式,也就是以概念框架规范人们如何理解和描述世界;第三,理论是价值规范,也就是以积淀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1]杰弗里·亚历山大认为,“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2]。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取向并不是追求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真正的理论具有普遍永恒意义的实践价值,理论自觉本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理论生成并能够回归应用实践。
首先,基于问题意识的理论生成。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理论生成的问题来源应该是真问题。正如波普尔(Popper K.R.)指出的:“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3]职业教育研究就是要解决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困惑或冲突。职业教育研究问题可以有多个层面,有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其次,在问题解决与体系构建相统一中生长理论。避免空洞化和经验化的倾向,职业教育研究既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又要能够引发重大理论观念的变革。未来职业教育研究将在学科体系构建上更加枝繁叶茂,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文化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哲学、职业教
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一批学科将会形成。
第三,职业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构建。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论不自觉的三种现象,即盲目移植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却不加批判和消化;套用普通教育理论,而未指向职业教育特殊性;从其他学科演绎,缺乏自己的话语。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未本土化自觉构建,所以要从国度、场域、学科等角度进行本土化构建:一要消化欧美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基于本土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二要走出简单套用迁移普通教育理论的误区,构建与职业教育类型相匹配的理论成果;三要克服直接从其他学科理论进行演绎的弊端,构建职业教育学科自己的话语体系。
最后,职业教育理论自觉的实现需要加强对变革性职业教育实践的解读。现实中存在理论滞后于实践,而非实践滞后于理论的现象。实际上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有很多智慧的、创造性的做法,无法用现有理论进行解释。一些智慧型的实践者由于长期扎根于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线,受工作限制和场域中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往往生产的是感性的、零碎的经验,而没有加工提升为理性的认识。这就需要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以理性的方式解读实践智慧,提升理论,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哺于实践。
二、研究主题:技术技能发展与积累
一系列具体的研究问题是由导向性的研究主题所统筹的。职业教育研究到底要研究什么?这取决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当前,我国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国家核心技术领域
的突破,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确立技能强国战略,建立服务民生和服务技术技能积累的国家意识,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分配制度,这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这一角度说,个体技术技能发展与国家技术技能积累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两大主题。
就国家技术技能积累这条线索而言,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研究一些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如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技能人才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制度、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职业教育国家制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等。以 2010 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为例,诸如《(职教法)修订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与国家政策比较研究》《职业教育的全球治理与中国政策选择研究》等课题都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具体要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标准问题,如各类学校办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职业教育质量问题、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课程质量、教学质量、职教教师教育质量等。其次,要研究国家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宏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包括各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各类型职业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技术教师教育体系。这一问题也包括其他场域中的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如社会职业教育体系、企业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问题,加强多场域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推动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途径。
就个体技术技能发展而言,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个体技术技能培养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培养个体技术技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与职业标准、与工作过程对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围绕个体技术技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第三,要研究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问题。如何培养个体的技术技能?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将取决于技术技能人才是如何成长的。所以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内在机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具体包括个体技能学习的内在机制、职业工作的具体行为、职业能力的发展等问题。
三、研究主体:优势互补的多元互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主体较为单一,从单位来源看,主要是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从专业学科背景看,主要是教育学背景和少数工科专业出身的人员;从职业身份来看,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显然,职业教育研究主体主要还局限在学校、教育学学科、高校教师这些范围,而没有依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广泛拓展到企业、其他学科、其他工作者的范围中。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的复杂特点,需要有多主体,而且是互动的多主体共同来开展职业教育研究。
首先,普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是职业教育研究主体之一。这一主体包括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授及硕博研究生,
还有科研机构人员。他们从理论的视野看待和分析职业教育问题,可能会偏重于学理性的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为首的一批师范院校,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建设;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首的一批综合类及工科类院校,主要侧重于专业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如机电类教学论;以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为首的一批职教科研机构,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可以依托高校科研院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大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博士人才专门从事职教研究工作,提高研究团队的学历水平和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研究主体的专业化水平。
其次,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主体。以往的观念认为,研究是那些学者的事情,与具体的教学工作者无关。随着“教师即研究者”和“质性研究”等观念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线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职责和角色。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主体,可以主要研究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如职业院校学生问题、教学问题、教师问题等,可以长期扎根于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第三,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又一主体。职业教育研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事情。而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也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因此,既是职业教育培养者又是职业教育需求者的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主体。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作为职业教育研究主体,可以从工作的角度研究人才需求、技术技能学习、职业技能人才测评等问题。
第四,职业教育研究需要更多具有复合型专业学科背景的学者。职业教育研究问题和对象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相关背景,否则很难深入。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的研究主体应该是具有复合型专业学科背景的学者包括工科的专业背景、多年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
总之,职业教育研究呼唤多学科背景构成的科研群体,加强团队合作,群体攻关。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涉及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主体的群体合作性。比如,技能教学问题既涉及技能心理问题,也涉及教学论知识,还涉及具体某一专业的技能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技能教学问题的主体应该由心理学、教育学、工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构成。未来职业教育研究主体要打破单打独斗的研究局面,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
四、研究方法:多学科视野下的混合交叉
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复杂性的活动,其包括人、事和物;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也是一项通过一定手段培养人的技术技能的活动,而且还直接指向职业工作。所以,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技术技能和职业工作。研究人的活动的方法、研究事的方法和研究物的方法各有其内在差异,所以,职业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多元混合交叉。
首先,从学科视野来看,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综合观照经济、产业、企业、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这是一个“极富多面性的领域”(A highly kaleidoscopic picture)[4],比如,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教育过程、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生态过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问题研究不能仅用心理学
上的动物实验来代替。因此,走向多学科视野的交叉融合是一个必然,劳动经济学、职业学、技术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的融入能够为职业教育研究注入活力。
其次,从研究场域来看,走出象牙塔深入多个丰富的职业世界。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的场域是跨界的或者是多元的。人、技术技能和职业工作可能存在于多个场域中,职业教育研究问题和对象存在于多个场域,这就决定了研究手段方法也要深入多个场域。艾尔巴比指出,“如果你们要了解某一件事,何不就到它发生的地方去看看,感受一下,甚至参与其中?”[5]据此,职业教育研究需要深入多个丰富的职业世界开展田野式、参与式的考察。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问题研究为例,既要在职业院校观察教学活动,也要深入企业考察生产过程。
第三,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职业教育研究要注重多种方法的混合。每一个研究问题都有特殊性,都需要特殊对待,不能简单套用研究方法。强调对应于问题的方法,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方法的使用者,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者本人的立场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倾向性。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的任务和性质,采取科学主义与...
推荐访问: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思考 方法论 职业教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