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6.4《5.七律·长征》详案公开课(全文)

2021.6.4《5.七律·长征》详案公开课(全文)

时间:2022-07-01 18:1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6.4《5.七律·长征》详案公开课(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1.6.4《5.七律·长征》详案公开课(全文)

 

 《5 5. . 七律·长征 》教学详案

 备课

 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徐海兵 课题及课时

 《5.七律·长征》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5 课(两课时)

 上课时间

 2021.6.4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先用"逶迤""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而长,山脉广大无边际,突出山势险峻,又用"细浪""泥丸"的细小与前者形成对比,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此联对仗工整,以环境和事物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学情分析:

 了解诗歌的背景以及里边蕴含的革命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读好表达的情感。课前布置的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与观看相关的影片,都极为重要。课堂中更多的是逐句理解中结合学生的课前反馈与资料补充。

 学习目标

 1.会写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

 重点

 难点

 1.理解诗意,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设 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 一 :

 了解长征 , 奠定基础

 1.出示视频资料。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3.揭题,讲解诗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四联,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题目。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板块 二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提示 1:读通诗句,划分节奏。

 2.学习提示 2:读懂诗句,说说意思。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反馈读书效果。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诗中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结合注释及插图,同桌合作,理解全诗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块 三 :

 学习首联,感受英雄气概

 学习活动一:

 1.自由读首联,找一找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 2.哪个词语表现了红军走过的漫漫征程? 3.哪个词语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时的态度? 指名交流。

 (1)“远征”和课题相照应。

 (2)“万水千山”一词写出了长征路上困难多、艰险多,表现了红军走过的漫漫征程。

 (3)出示“等闲”字典的意思,引导明确在文中的意思是“平常的”。

 理解“只等闲”的意思是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进而明确“只等闲”一词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时的态度。

 (4)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语气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要轻读,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

 四、指导书写 (1)利用熟字“津”“涯”“度”“系”来识记生字“崖”“渡”“索”。

 (2)观察“崖”“渡”,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强调这两个字的撇都要写舒展。

 (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板块一 :

 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学习活动二:

  1.再读颔联、颈联、尾联,找一找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五件事。

 指名交流,课件出示校对。

 学习活动二:

 2.再读颔联、颈联,找一找红军都碰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在面对困难是有什么

 表现? (一)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看图感知艰难。

 课件出示图片: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雄伟高大的乌蒙山。

 (1)在长征途中,红军得面对万水千山的险阻。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

 (2)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2.对比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2)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起伏的微波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呢? 3.读出红军“不怕难”。“逶迤”“磅礴”重读,“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 1000 多千米的崇山峻岭。多少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呼应首句。

 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小结: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山岭险峻,红军根本没放在眼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二)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教师介绍:险峻的金沙江 (1)播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影视片段,引导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2)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3)引导明确“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2.指导朗读:前一句读出成功渡江后的欢乐之情,后一句读出夺桥时面对敌人枪炮英勇牺牲的悲壮。

 3.小结呼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小结颔联、颈联。

 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5.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学习活动二:

 自由读尾联,哪个字表现了红军的心情? 课件出示:

 1.聚焦“喜”。

 (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引导体会这个“喜”字体现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引导思考: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2.指导朗读,读出“喜”: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3.小结呼应首句。红军战士翻越五岭,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正是(课件出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在音乐声中,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齐读全诗。

 板块二:拓展阅读,品味情感

 学习活动三:

 自由读阅读链接,结合创作背景,想一想毛主席想要表达什么? 课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引导明确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

 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2.小组讨论:近年来,有人在网上诋毁“红军战士”,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指名交流,引导明确对待老红军应该心怀敬畏、感激,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现在的强大祖国。

 作业

 设计 1.背诵课文。

 2.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板书

 设计

  5. 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腾 万水

 乌蒙——走

  千山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三军过后——尽开颜

推荐访问:长征 公开课 全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