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完整)

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完整)

时间:2022-07-01 18:4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完整),供大家参考。

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完整)

 

 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 作

 者:

 陈志君/郭静娟

 作者简介:

 陈志君,郭静娟,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215600)。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4 年第 20146 期 第 34-37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10 期

 “生活日记”,是指我校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坚持写下的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个人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日记,它区别于纯粹个人的私密日记,是一种可以交流与分享的练笔式文字。

  称它为“生活日记”,一是规定每天都要写,周一至周五有固定的日记时间,周末则随心;二是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相对自由随意,不限定题目,不规定字数,不要求文体,不固定格式,只要求学生尽可能用真诚而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有趣、有味的生活见闻和内心所想;三是每周由学生自己挑选一至两篇精彩的,做好要求批阅的标记,其余的,老师只检查写或没写,意在督促其坚持。

  给予固定的时间,保证数量,以便让学生养成思和写的习惯;给予相应的自由度,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表达,找到写的乐趣和激情;给予一定的要求,克服学生的惰性,避免敷衍应付式的流水账和无病呻吟,以更好地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

 推行“生活日记”写作,是希望通过促进学生持之以恒的练笔,在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敏感力,养成一日三省的良好习惯,学会审视自身的品行,丰富和细化自己的心灵,也希望借此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对写作的爱好,更好地感受生活、生命之美,提升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我们对“生活日记”的写作指导,着重于两个方面:“看见”与“思考”。

  一、精彩的文字——从“看见”开始

  “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说过的一句话。但是,生活中,许多学生习惯于借用他人的文字和他人的心灵,却不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他们也在看,却只是象征性地、随意地扫过一个又一个地方,很少停留,貌似在关注,结果只看到模糊的一片。他们的目光没有与事物真正对焦,他们的心灵也就难以形成任何真正的触动。因此,我们决定带领学生从“看见身边的风景”开始做起。

  校园里多花草,多果木,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间,开始徜徉于校园,细致地关注起校园的风景。“看见身边的风景”写作我们分如下几个步骤:

  (一)观察体悟

  酢浆草、红花檵木、紫叶李、垂丝海棠、贴根海棠、单瓣樱花、重瓣樱花;樱桃树、杨梅树、柿子树、枇杷树、枣树……识别它们的名字,熟

 悉它们的模样,清楚它们长在哪儿,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试着描摹它们的花、果、叶。了解模样和习性之后,再做深度解读,把自然草木人格化,由物及人,描绘点评。领略过香樟树在春天落叶的壮观,学生写下《没有不落叶的树》《“一叶知秋”与“一叶障目”》的感悟;观察紫藤春日里繁花盛开时的香艳与冬日里垂挂着的黑不溜的果实,学生写下《孕育美丽》《美丑相对论》;欣赏玉兰的华美绽放与迅速凋落,学生写下《惜华年》《春之裳》《花殇》;分辨过无花时节叶子时期的梅、桂花、山茶后,学生写下《草木有本心》《用花证明自己》;观察常绿树木与落叶树木之间的不同后,学生写下《枝干之美》《繁与简》……赏春、历夏、觅秋、悟冬,感悟春夏秋冬的更替,观察虫鱼鸟兽,领会草木精神,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进大美而不言的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和注释。

  (二)写读对接

  当学生有了对风景的细致观察,在阅读中就会领略到更多的东西。细致的观察促进阅读中有更多的体悟,更多的体悟促进更好地观察和表达,这样学生在看、写和阅读之间,形成很好的对接,努力构成良性循环。比如,读到张九龄的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学生联想到那些在角落里默默生长默默开放的小野花;读到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学生联想到校园小桥边新柳的模样;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写下读后感:“你能相信吗?这是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所‘见’到的春天。

 她说,有人在树林中穿行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可是,又怎么不可能呢?以前的我,行走在美丽的校园里,一无所见,似乎周围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那大概就是因为我忘记了使用自己的眼睛。”生活中的风景,就这样和阅读和写作有了亲密勾连。

  (三)风景延伸

  当校园的风景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当细致的观察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便让风景无限延伸开去。回家路上的风景,旅行时的风景,文字和想象里的风景,目光所及,让学生都有停顿。他们的笔下,逐渐有了鲜活的景致和独特的思考。这种延伸,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横向延伸,还转化成心灵和时间的一种纵向延伸,“慢慢走,欣赏啊”,这在许多同学的未来日子里可能会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如是告诫我们。“要是每个人都会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聪几天,也许是好事。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这是海伦·凯勒的谆谆忠告。日记,犹如写生,犹如摄影,需要对焦,唯有学会使用自己的眼,学会细致地观察,才能遇见真正的风景;唯有不断地亲自描摹,才会真正地使用起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写作生活日记,让学生从“看见风景”开始,看见自然风景,看见人文风景,看见丰富的生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里貌似平常中的不平常,领略风景处的好风景。

  二、深度的文字——从“思考”中悟来

  思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发现,不仅与眼睛有关,更与人的心灵有关。寻常事物身上的价值意义,因人而异。人正是在这种寻找中,学会思考,并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拥有生命的厚度与深度。客观事物是一种存在,如果没有赋予个体心灵的独特解读,它也只是不带任何意义的客观存在。而生活小事平淡如水,之所以值得记录,是因为它能映照出与众不同的心灵。

  生活日记的写作,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即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思想,赋予宇宙间的天地万物、客观事实以不同的意义。围绕这一点,我们分三个层次进行指导:

  (一)为寻常生活着色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外衣的品质与思想深浅有关。为此,我们把“用好语言,为寻常生活着色”作为思考训练的第一个层次,具体做法是,在比较中努力使自己的语言“陌生化”,增加吸引力。

  如描写春天繁花盛开,富有生机,许多学生都会写“春色满园关不住”,“春天处处充满了生命力”,虽然美,但不够新鲜,缺少冲击力;老师做示范,“盛大的春天/值得所有的媒体为她现场直播/暖阳管理光线/春风测试信号/蜜蜂调适音量/人,有些多余,只管收看得了”。一比较就

 会发现,老师对春天的描述是个性化的,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再如,让学生写关于青春的文字,许多学生一下笔就是“十八年前,我呱呱坠地”,“快十八岁了,我已经长大”之类的陈词滥调;我们就引入席慕蓉的青春诗句来进行比较,“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在反复尝试后,有学生写,“十八岁,是一条清澈的河,我站在河岸上,回首来处,眺望远方”,“十八岁,是这样一个年龄:儿童脸颊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略略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而肩膀,已经可以借给烦恼时的妈妈靠上一靠”。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爱用常见事例,如“居里夫人因为不去追求外在的美貌而潜心于科学研究,终于发现了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正确的废话;但有同学写,“居里夫人若是听了同学对她美貌的夸赞而去追求外在的美丽,浮华的生活,世上就少了一个美了若干世纪的女子了”——这是借鉴了梁衡《跨越千年的美丽》….

  通过比较,让语言表达“陌生化”,给熟悉的生活着上了美丽的颜色,让常见的例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仅是美化语言的过程,也是美化心灵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

  (二)伸展思辨的触觉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能独立思考,拿出自己的观点来,故“我”在;不能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人云亦云,是不思,故“我”不在。思考的第二个层次,是教学生留意生活中的非常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貌似常规的现象,要透过感性的表层,理性地看到本质、识别真相。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

 值观。例如,在校园东南角的广场东面的墙上雕刻着几位名人像,称“名人墙”。墙的背面是空白。墙头连着一段弧形檐廊,檐廊外面,有水杉、芭蕉、一小片竹林,风吹过时,会发出寂寞的吟唱,另外,还有一株梅、两三株樱花和一些说不清名字的树木。春天来临时,这个角落格外美丽安静。可有一天,“名人墙”的两头,多出了两道门。原来是因为许多学生喜欢在这空白的墙面上信手涂鸦,学校察觉后,开始了刷墙运动,但刷上一层白漆后,又引来新一拨的涂抹。迫于无奈,学校用两道门两把锁,把这里变成了一道无法走进的风景。

  我们让学生以“无法走进的风景”为主题在生活日记中展开讨论,学生们写下各自的独特见解:

  听说名人墙最近被封了,对此,我并未感到惊诧。无非是为了防止墙上再多一些“牛皮癣”罢了。上锁,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是一种带有讽刺的提醒:文明校园,全靠你我他。

  以前,这里是我们难得的闲暇时光里宣泄感情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笑,可以恨,可以怨,但所有都是真诚的。现在,“名人墙”成了一些无聊人士茶余饭后肆意涂抹的场所,流言,谩骂,夹杂其中,甚至他们轻易写下的文字成了伤害别人的利剑。这两道门,也许正以特殊的方式发出询问,谁,该为此感到羞愧?

  我最难忘的,是在“名人墙”上读到的两首小情诗,一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首是《子衿》,诗没有署名,但心意却清晰可见,真怀念满含情意的“名人墙”。也许,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流连驻足,在这

 面雪白的墙上留下心事,留下愿望,留下美好或不美好的文句,便已经注定这一天的到来。只是,它来得早了一些,而最最遗憾的是,这一天竟是在我们充当校园主人时光临的。

  (三)自我省察,丰富心灵

  文字的世界,其实是近于乌托邦的另一个美好世界,它超越世俗超越现实,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后花园,甚至有人说,日记是自己人生的“史记”。思考的第三个层次,我们要求学生在描述事件时放入一个“我”,并去叩问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判断,在自我审视中不断校正,向真,向善,向美,从而趋向于心灵的丰富,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完善。

  《小女孩的袖子》,是一位同学观看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后所写:

  演出间隙,望着闪烁的灯光和悦耳的音乐,我心里始终有那么一丝疑虑飘来忽去,不相信他们都是真正的残疾人,怀疑是心软冲动的校长被那帮人给蒙了,怀疑我们的爱心会被狗叼走。偷个空隙我到后台转了一下,后台黑蒙蒙的,凑近一瞧却发现残疾人演员蛮漂亮,奇怪的是,我讲了半天,她们居然有点木,朦胧之中才发觉她们一直在跟我摆手——原来她们是聋哑人。又在角落里遇见一位非常漂亮的小姑娘,那小姑娘连声说“你好你好”,并介绍说,她们团虽然挂名“如皋残疾人艺术团”,但演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而且全部都是三度以上的残疾。我依旧将信将疑,突然,外面灯光闪烁,变幻之际,我发现,漂亮小姑娘的两个袖子空空的……

 我落荒而逃。

  演出结束了,我的心有些痛。如今,我们这些正常人的心,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残疾了……

  文字,正是这样一种安静的回归,回归内心,看清自我。周国平先生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那么,未经省察的生活,就没有意义。“生活日记”写作,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生活的平台,弥补了他们人生经历、人生体验比较单薄的不足。而且,生活日记因为记录的是身边的事情,展露的是真实的情感,更具有动人的力量,于日复一日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情怀,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之对生活更多理解,更多珍惜,为看似单调的校园生活增加厚度和质感。

  画家陈丹青在《且说说我自己》一文中曾说过,“我也不知道如何说我自己——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是在谈自己”。的确,一切文字的背后,都应该藏着一份独特的心灵。然而,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很少见到有趣味、有情致、有思考、有个性的人。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样的,但其中一点,就是现实中的功利主义。太过于推行追求成功人生的社会,导致校园里推行一味地追求分数:关注结果,忽略过程。

  而我校推行的“生活日记”写作,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日记为载体,以身边的风景、生活故事为题材,以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宗旨的一项写作实验活动。推行这项活动,是让学生在“看见”与“思考”中,重拾

 精彩过程,留住珍贵记忆,回归内心自我,收获心灵成长,酿造一个新我,拥有第二第三种甚至更多种人生。

推荐访问:用“生活日记”引领学生“看见”与“思考” 引领 完整 思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