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索(2022年)

“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索(2022年)

时间:2022-07-02 11:3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索(2022年),供大家参考。

“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索(2022年)

 

 “ 善水 ” 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探索

 洪娟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职校思想政治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善水”文化有深厚的意蕴,在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多维度,寻求策略,将“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善水”文化;职校思想政治课;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153 (2022)02-0056-04 职校思想政治课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育品德和修养。“善水”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水文化为根基,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实现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结合,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德行基础。

 一、“善水”文化的核心内容 “ 善水 ” 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核心精神则在于“善”与“水”的结合,“善”表现的是善行,“水”则是包容、不争、坚韧等特质。“善水”充分体现了以“善”为核心的和谐、包容、平等、浸润,是“止于至善”,是“润物无声”

 的默默无闻与奉献包容。

 “ 善水 ” 文化中的水不仅具有 “ 自然传承、历史记忆的特性,还具有发展超越的特点 ”[1] , “ 利他 ” 是 “ 善水 ” 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基于自觉自愿的心理、尊重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个体成长及与周边社会、自然环境、其他人群共处中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逻辑及方法。以“上善若水”作为主脉络,以“利他”获得学生的认同,浸润到学生的血液和思想中,成为中职生为人处世的核心指引。

 二、“善水”文化与职校思想政治课的逻辑相关性 “善水”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其切合点:

 (一)目标维度的相通性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在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及顶岗实习中,接受国家安全及文明礼仪等多种教育。该标准对职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做了明确的表述。微观层面,职校思政课程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德,宏观层面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以基于“利他”精神的“善水”文化,宏观方面,重视“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动、沟通”,微观层面而言,“善水”文化内容中有培育人的“三观”的内容,也强调人的道德品德培育。职校思政课与“善水”文化的教育目标都

 着眼于人自我修养的养成,关注于人的道德品质提升。“善水”文化教育秉承尊重人格、教化人性的原则,以健全学生人格,提升道德素养为目标。而职校思政课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即在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强化素养,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完善的人格素养。由此可见,“善水”文化教育与职校思政课在目标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二)内容维度的交叉性 职校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不 仅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较为具体的介绍,也分析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另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点培育学生修美德、遵法纪、知荣辱等品质,这与“善水”文化中对“水”理解一致。而《道德经》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三十六章)。情境,老子认为,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产生,“度”的把握是关键,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史矛盾对立统一过程,这一原理与《哲学与人生》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具有一致性。同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了生命动力来源于生命内部而非生命之外,其中“法”意思是“类同于”,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出学生必须全面客观分析自我,依据人的成长规律,才能设定阶段目标和实施策略,由此“善水”文

 化与职校思政课在内容中有众多交叉,也正是这些交叉内容为融入提供了可能[2]。

 (三)方法维度的借鉴性 老子倡导无痕教育方法,倡导 “ 不言之教 ”[3] ,用无为的态度,以不言的形式作为教育之方 [4] 。强调要顺势而为,真正理解“善数不用筹策”,做到“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为此,思政课教学强调各个学生性格有所差异,学生的天性则是教育行为的基本依据,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物或行或随”严格遵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内心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发展进行相应引导”[5],老子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发展德性的同时,伴随着卑俗和邪恶的欲望的产生,两者并存,《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明确的论定,“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进行灵活和理智地引领,促进学生积极和谐地生长。”[6]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学生也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老子认为要“致虚极,守静笃”,及“归根日静,静日复命”。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尝试进行研究性、探究式学习,但思想政治课教学,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于虚静,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结合自身情况慎独反思,矫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激发真实的自我,实现

 德性的升华。

 (四)理念维度的同一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以江海与百川类比于圣人与人民,要谦逊善下。老子还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即使“不言”,但依然要此处无声胜有声,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构建尤为重要。老子秉承的“无为”思想原则和“不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和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性追求不谋而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坚持精准思维的视角,突出针对性和人性,尊重学生,强调师生双向的互动和谐,挖掘学生原有的内在背景因素,注重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寻找解决问题,非灌输式教学,最终实现价值性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學的原理与“善水”文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同一性。

 三、“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 “ 善水 ” 文化为思想政 治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思想政治课则彰显了 “ 水 ” 文化的时代精神。“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政课有其多维的价值。

 (一)学生成长维度:强化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同时人无德不立。在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善水”文化的“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动、沟通”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更有说服力,学生在潜移

 默化中理解和践行“善水”文化中的“利他”精神,进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健全自身的人格,强化政治认同等,提升职校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唤起他们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担当,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实现。

 (二)文化传承维度: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置于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次。

 发表了重要讲话。《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就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专门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指出要分学段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7],将“善水”文化内容、育人理念等融入职校思政课教学中,拉近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距离,拓宽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场域,寻根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具有时代及民族特征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课程教学维度:增强思政教学实效的需要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 善水 ” 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风尚的文明根脉,其内核的利他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其意义深远。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互长的对象,学习既是人类完成使命的途径,也是追求文化和自由的行动,“师生

 也是未完成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双方都必须都多多地彼此学习。”[8]“善水”文化是规范华夏儿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活动的内容,教师选择“善水”文化内核的利他精神作为课堂案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善水”文化中蕴含的自我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教学原则对职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善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将学生视为相互学习的对象,从思想和行动上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学”的关系,“让学生满怀自尊,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与教师一起创建文化,书写历史”[9],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四)教师素养维度: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的需要 老子指出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树立 “ 无为而治 ” 的思政教育理念,。

 以无为、无欲的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心。一方面,“行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必须客观反思自我,躬亲示范,以优秀人格魅力进行投射,以言行举止和人格品质让学生的心理受到感染,使学生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营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容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重塑端庄的举止行为,真正做到“德高”而“为范”。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听其言、观其行、判其言,与学生建立“双主体”关系,师生之间相互感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设计理念:强化因材施教 , 一方面,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老子》第 27 章)意为真正领会无痕德育精髓的德育者,是不用穷究德育筹策的,讲究的是顺势而为,“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政课教学时,尊重学生内心的需求,顺着学生的天性并以引导,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自身慎独反思,矫正自我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引导学生回归自我,实现自我德性中生长,在虚静中彰显崇高的自我生命价值。归于虚静,“慎独”矫正完善自我。

 (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 “ 善水 ” 文化内容丰富,包含修身、治家、平天下的要求,其引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可丰富教学素材。现有教材案例内容,并非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热爱和兴趣,持续不断地汲取宝贵的精神与文化力量,“善水”文化与职校思政課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接触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足够丰富、合适内容的可能性,优化课程教学活动。一方面,“德善”“德信”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观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和诗词歌赋形式呈现,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优美厚重的同时,实现道德人格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选择“善水”文化的“利他”为主题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生可以

 接触各类榜样利他的教学素材,不仅提升精神境界,与素材相关的各项能力,也将受到一定的锻炼。提高学生信息处理、逻辑推理、概括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注重隐性教育 “ 道法自然 ” 要求教育要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老子》第二章),更对隐性教育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职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是重在实现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观点的矫正。显性的约束性教育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效果往往不佳,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学生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探究,可以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体现了“善水”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是学生排斥最小,还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方式。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工匠精神,树立职业理想时,让学生自行感悟工匠精神中坚持不懈、业精于勤等精神内涵。可挖掘“善水”文化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契合点,在个人职业理想与当下的专业水平之间,建立起一座由水文化构建的桥梁,通过参观、调研、访问等多种形式,反思感悟的基础上,强化认同,激发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评价:凸显自我教育 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评价明确不足和优势,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结合“善水”文化内涵,如“包容”与“坚韧不拔”,凸显对学

 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即让学生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要配合教师与同学的他人评价,作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借鉴,避免个人视角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很容易看见他人的优缺点。而在自我评价时,就可能存在过度自负或不自信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综合自评与他评的内容,以客观、公正、全面的眼光,对自我认识、了解、反思、包容、和解。这样学生才不会因片面的负面评价而受到打击,也不会因为自己盲目的优秀评价而变得自负,在自评与他评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指导下,学会包容和反思自己,学会以坚韧不拔的心态完善自己。

 (五)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平等 “ 善水 ” 文化融入职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徒”,缺乏经验和技能积累,需要教师带动,引领入门,不断深化专业的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位于领导地位,学生放在从属地位,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样,思政课要体现立德树人,要体现“善水”文化,就要重新看待师生关系,将双方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这也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平等内涵的重要体现。

 综上, “ 善水 ”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的和谐、包容、平等、韧性、浸润等,与职校思

 政课教学不谋而合。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职校生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发展,全方位实现“善水”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善水”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纠正偏见,转变不良行为,培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东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

推荐访问:“善水”文化融入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 路径 融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