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推荐)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05 18:10: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范文推荐)

 

 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

 语文(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0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 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qū)径通幽处,流水潺潺.(chán),野趣横生。鲜艳的花朵叫巴西野牡丹,鲜艳的红伞伞是美味滋补的高端食材,在云南普洱的万掌山林场,新鲜的植物与新鲜的客人互相问侯,新奇与热情像雨后绿叶上欲滴的露珠。

 B. 余光中曾说:“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来构造它的美感。”无论是文字的排列、延伸,抑.(yì)或语法的倒装、易位,还是修辞的各种变格,他都能逞.(chéng)才使气,达到一种堪称信手拈来、独占鳌头的境地。

 C. 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qián)盖上自己设计镌.(juān)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D.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gū)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yìn)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问侯”的“侯”应为“候”。

 B.“逞才使气”的“逞”应读 chěng。

 D.“映带”的“映”应读 yìng。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解释性命题。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扑朔迷离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乙】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艺术世界。时止..今日,【丙】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仁见智 B. 惨淡经营 C. 隐括 D. 时止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D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语境是指对《红楼梦》的不同解读,使用正确。

 B.惨淡经营:意思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语境指苦心谋划之意,使用正确。

 C.隐括:以矫正邪曲的器具; 引申为标准、规范; 矫正,修正;审度,查核;概括。语境是包容、包括之意,使用正确。

 D.时止:时间停止。语境是说直到今天,应改为“时至”。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红学现象”中的“红学”属于特定称谓,应该加引号。

 故选 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宝贵贡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得到各方面的响应、重视和解读,并日益凸显其价值和重要性。

 B. 时隔几年,柠萌影业继续着眼教育问题,以“高考”这一全民话题为引,以做一部洞察教育理念变迁与亲子关系的剧为目标,打造了新剧《小欢喜》。

 C. 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

 D. 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使得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理念……得到……响应、重视和解读”,动宾不搭配,“得到”改为“受到”;“响应、重视和解读”改为“重视、响应和解读”。

 C.成分残缺,“便有……”缺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可能”。

 D.成分残缺,“由于……使得……”介词淹没主语,删掉“由于”或“使得”。

 故选 B。

 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C.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敝校”“躬临”错误。称自己可以用“敝”,但从情感上讲,不能说自己的学校是“敝校”,应该改为“母校”。另外,“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故选 A。

 6. 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请指出图文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对此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第一问:(1)记者的采访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询问“买到火车票了吗”,显然二者发生了矛盾,违反了买票乘车的规律。(2)采访十几个人就得出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第二问:我们要学习和运用逻辑知识,让思维更加严密,也避免在生活中闹出笑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及写评论的能力。

 注意题目是“在疾驰的火车上采访”,这些人已经上了火车,说明已经买到了票;而记者却一再询问“买到票”了吗?这就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买票才能上车”这是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下,要么是没买到票上不了火车,要么是买到了票上了火车,二者只能存在一种情况。而题目当中对已经上了火车的人询问“买到票了吗”显然违反了逻辑中的矛盾律,即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其次,记者在随机采访了“十几个人”之后得出结论“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采访人数不多,且不一定有代表性,所以得出的结论也站不住脚,记者犯的是归纳法中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评价现象时可以从学习逻辑知识的角度进行评价,鼓励大家学习逻辑知识,避免犯常识性错误,闹出笑话。评价要合理、中肯,其他角度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 0 30 分)

 (一)(0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需要经济“外循环”,通过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这是经济“外循环”的优势。但是,经济“外循环”持续的时间越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是严重,因此发展经济“内循环”非常有必要。与以前“扩大内需”的提法相比,“内循环”显然更加动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因此,从2020 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出口并重过渡,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内循环”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

 (摘编自孟凡君《我国启动“内循环”实现经济独立》)

 材料二 世界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种压力、五个坐标面的变化——第一,由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我们的出口碰上了天花板。第二,从 2006-2015 年,10 年 WTO 里各种贸易纠纷案件 1/3 是跟中国打的,因为中国的出口突飞猛进,等于占领别的国家的市场,所以摩擦不断。但这个摩擦和美国现在和我们搞贸易摩擦、贸易战是两回

 事,那属于 WTO 常规的经济次序里产生的摩擦。第三,从 2012 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边界条件变化了。整个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这几年劳动力成本提高一倍以上。第四,中国在这样的大工业发展中,油电煤气运包括城市土地成本都提高了很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第五,生态环保的压力增加,对环保的治理成本也大大提高。

 面对这些变化,中央审时度势,从 2013 年提出了新常态,2014、2015 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状态,转化为供给平衡的状态,多余的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一套循环措施出来以后,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在往内循环方向走了。

 (摘编自黄奇帆《疫情下世界经济趋势和中国经济双循环》)

 材料三 第三次城市大洗牌属于对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被动反应。外贸受阻,一些明星城市顿时黯淡。4 万亿救市计划,大量项目出台,让内陆城市受益不少,“强省会”抬头。内循环的伏笔,早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暗线:美联储以降息作为应对。北京、深圳、杭州借着低息资本的流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最大赢家。高层关于内循环的完整表述是:“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未动摇。所以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备份”我国。说回到第三次城市大洗牌的 3 位大赢家,理解北京、深圳腾笼换鸟,以及杭州弯道超车,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循环。这也是我国“备份”我国,以及第四次城市大洗牌的关键。

 (摘编自《内循环带来大震动》)

 材料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与繁荣很大程度是依赖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引入了国际资本、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及市场化观念,而且让中国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进入国际贸易的分工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不过,到现在为止,与美国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相比,中国的内需扩张只能是在有限的程度进行。14 亿人口当然具有无限大的市场,但这更多的是潜在市场或潜在的消费力。中国居民的消费力与北美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的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力的差别都很严重,有些农村居民刚刚从贫困线上走出。如果没有重大制度改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让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全面提升,他们的潜在消费力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的。

 还有,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是在逐渐调整,但其代替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并以此来拉动中国 GDP 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房价快速上涨及居民负债快速增加为代价的。目前房价高的城市,许多居民每月收入还了住房按揭贷款之后,可支配可消费的收入非常少。同时由于住房价格是一种社会财富分配机制,而价值高的住

 房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必然会让整个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力相对水平越来越低。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中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经济房地产化、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基础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难以确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特别是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所以,要建立中国的“内循环经济”体系,有人认为应该以确立内需体系、解决三农问题及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但无论是三者并进,还是单头进行,要取得重大进展,都得以市场法则为依归。“内循环经济”的确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市场化体系能否成熟,市场能否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并以市场法则来化解中国生活中一系列的中长期问题,否则“内循环经济”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摘编自易宪容《内循环经济的实质与未来发展》)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外循环”持续久了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经济“内循环”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B. 从 2020 年起,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先的内需模式转为向出口模式过渡,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C. 中国在 10 年 WTO 期间与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多的贸易摩擦,但从本质上而言,这属于常规的经济摩擦。

 D. 2012 年起,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环保治理成本等的大幅提高,成为促使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8. 下列对材科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次城市大洗牌中,“强省会”的抬头,就证明了中国政府完全依靠内部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与策略。

 B.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让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然而国内市场潜在的消费力却没有得到重视。

 C. 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模式拉动了中国 GDP 的快速增长,但却也体现出了不同城市、地区居民消费力差别。

 D. 逐步消除贫富差距,解决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是建设中国“内循环经济”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进行基础性制度的改革。

 9. 请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异同。

 【答案】7. B

 8. B

  9.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实行经济“内循环”的背景及原因,二者都指明了存在的问题,材料一泛泛指出经济“外循环”存在的问题,材料二则将问题分析得更为具体、全面。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由原先的内需模式转为向出口模式过渡,这是……战略方向”错,材料一信息是“从 2020 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

推荐访问: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 考试模拟 解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