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2022年)

“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2022年)

时间:2022-07-05 18:2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

“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2022年)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10年考察调研间,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坚实足迹印在祖国大地,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广大基层干部要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从人民话语中领悟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人民情怀”,牢固树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意识,始终保持“赶考”姿态,把人民对我们的“考试”考好! 从“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的人民话语中,领悟“治国有常民为本”的亲民情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查干湖,乘船察看生态保护情况,同正在拉网捕鱼的渔场职工亲切交流。回想起与总书记的对话,年近60岁的“鱼把头”张文依然很兴奋:“总书记非常亲切地询问我今天收获多少、水产销路怎么样、收入好不好,问的都是‘行话’,一下子就让我打开了话匣子”。因为总书记问的都是行话,所以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心里话,这是总书记亲民情怀的体现。“语必关情方入脑,话须通俗才传远”。广大基层干部要有“治国有常民为本”的亲民情怀,深入人民群众,走好群众路线,主动学习群众喜闻乐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方言,会讲融入群众的“土话”;主动放下架子、坐上凳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亲人,多讲凝聚群众的“白话”;主动融入群众生活、感受群众质朴、体会群众情感,善讲贴近群众的“民话”. 从“把老百姓装进了心里”的人民话语中,领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回想起总书

 记的看望,顾成虎打开衣柜,捧出一件棉大衣,“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增加了一件棉大衣。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老百姓装进了心里”。因为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着人民的安危冷暖,所以群众感慨总书记是个细心人,做到了心系人民、为民谋福,这是总书记爱民情怀的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人民生活幸福视为“国之大者”;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和好事;把人民群众的关心关切作为自己的工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一下列车就直奔麦田”的人民话语中,领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确保全国14亿人的粮食安全谋划良策。时任天津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宝军回忆道:“总书记到武清站,一下列车就直奔这块小麦田。他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像种田的行家里手一样,问起我小麦的品种和浇水施肥的情况”。因为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刻不容缓之姿对待人民大事,所以群众看到了一个行动果决、大干快干的领袖,这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体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基层干部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坚持“实”字当先,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一切让实效来检验,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坚持“干”字当头,迈开步子尽早干、扑下身子尽快干、甩开膀子尽力干,在挑战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推脱、挫折面前不退步,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情干好。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2013年至今,10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下组,最关心的是基层的真实情况,倾听得最多的是基层声音。基层干部们要着眼总书记最关心的大事,坚定为民初心,沿着“风”的方向,把握好“度”,筑牢基层工作的“每一桩”. 沿着“政策风”,争当“一口清”,与时俱进有准度。当前,基层个别干部仍然习惯“闭门造车”,喜欢“宅”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且提出的想法、说法和办法时常和现实“脱节”、与理论“打架”,既无主次,又易跑偏。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是天,人民的利益是地;中央要求是天,基层需求是地。基层工作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基层干部们要当好“穿针引线”的“针”、做好承上启下的“桥”。力争成为吃透上情的“政策通”,摸清下情的“百事通”.对政策研究要多一些麻雀解剖,少一些蜻蜓点水,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跟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新思路,对中央的新任务新部署反应迅速,与时俱进,做到“政策指哪里,车往哪里开”.在基层“杂乱难”的工作中,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掌握“绣花”的功夫,探求“十指弹琴”的艺术。

 顺着“民意风”,争做“贴心人”,为民办事有温度。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表述。基层是国家行政区划的“末端神经”,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更应让人民群众站“C位”。基层干部要主

 动穿“胶鞋”、戴“草帽”融入群众,自觉去除“官方口音”,多说以心换心的家常话,上情下达的大白话,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对症下药的内行话,出谋划策的鼓劲话。要勤下村,多“做客”,做田间地头的“熟客”、村寨院落的“常客”、百姓炕头的“回头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干部更要心系基层、沉在基层、想在基层、干在基层,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党和国家的温暖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乘着“创新风”,争当“弄潮儿”,新益求新有角度。

 基层工作最易“出彩”,也最易“挂彩”,其最终目标是赢得群众的“喝彩”.但群众的“喝彩”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要靠创新的方式方法干出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更需在破旧立新中“注入活水”.广大基层干部要善观长远,多些调查研究,对乡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各类资源“如数家珍”.始终立足发展实情,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改革瓶颈和发展短板。抢抓机遇,集所众长,加强村企合作,让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利用好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网红经济,让产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同时紧扣需求导向,敢于破除陈规,放宽准入“门槛”,以“人才聚智”,写好创新的“人才文章”.万事恒为贵,创新亦如此。多些"久久为功"的韧劲,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基层工作者们也能迸发创新的新思想、新活力。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来到了安徽,安徽从长三角发展的“旁听生”转为“正式生”,主动融入是关键一招。干部成长与城市发展有相同之处,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要从"融"文章中学习到更多智慧,个人想取得大成就,实现大作为,就要主动将思想和行动都融入到集体、融入到社会发展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以“舍我其谁挑重担”的主人翁心态,强化“融”的意识。个人是集体一部分,是国家的小部分,“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年轻党员干部是发展红利的“共享者”,时代发展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要有担重担、啃硬头的主动性。作为单位骨干,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断磨砺、提升个人能力,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主动融入集体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怀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始终坚信单位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多参与、多建议,多补台、不拆台,拒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躺平”干部,而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以"功成必定有我"历史担当建功立业。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赶考者姿态,抓住“融”的关键。理念转变是“融”的基础,树立标杆是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为标准,勇于刀刃向内,寻找薄弱环节,“量身定制”融合方案,将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要求、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在思想上有信仰,更要在工作上有行动,履职担当是“融”的要义。围绕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好服

 务人民、服务发展的文章。要主动求变,转变作风,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促进自己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双提升,更要推动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从“表层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开拓者状态,创新“融”的路径。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树大根深不怕风”,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于能力和素质提升,积极创新举措,思考谋划"融"的路径,通过粘合、贯通、牵引、叠加等方式,让个人与集体、思想与行动融会贯通,消阻力生合力激活力,实现多个方面、多种目标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要有“一盘棋”理念,以“补台不拆台、不拖拉不推诿”的态度,充分发现挖掘“融”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工作落实和素质提升的匹配度,把成长动能切实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巧劲,推动工作用心用力,困难面前有勇有谋,用智慧和汗水做实“融”文章。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融”是一种创新思路,也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解放思想,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充分运用“融”的智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仅供参考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河南篇)

 广袤中原,麦熟飘香,8500 多万亩麦田丰收在望。

 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中原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 4 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殷殷嘱托,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9800 多万河南人民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奋斗目标,推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十大战略,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是产粮大省,多年来粮食产量占全国 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 多。

 “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2019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提出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近日,在尉氏县张市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中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中乾驾驶新式联合收割机作业,不到 1小时就割完 30 亩麦子,损失率不到 1%。

 回忆起 2014 年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的情景,韩中乾仍历历在目,“总书记来到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叮嘱继续抓好综合技术措施落实,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朝英说,2014 年至今,尉氏县累计投资4100 多万元,进行两轮改造,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如今,万亩高标准农田平均亩产达到 1400 斤,比改造前提高 600 斤。“十二五”以来,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 7600 万亩,亩均提升粮食产能超150 斤。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2021 年 5 月 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在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品种达到 567 个,其中小麦品种 142 个。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21 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全省全力补种抢收,粮食产量达 1308 亿斤,连续 5 年稳定在 1300 亿斤以上。“2022 年,采取各种措施保夏粮,一二类苗占比近 94%,又将是一个丰收年!”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

 2019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仔细了解光山县发展油茶产业、推动脱贫整体情况。当时就在现场的光山县绿源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世法说,“总书记要求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 如今,陈世法的油茶园发展到了 3 万亩,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带动 3000 多名农民增收。近年来,信阳市油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至 110 万亩,建成加工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油茶产业链延伸。

 2021 年 5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月季博览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总书记的话讲到了咱心坎上,俺们铆足了劲、加油干!”南阳月季博览园负责人赵磊说,博览园种植名优月季 2000 多种,带动村民 2000 余人就业。

 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查洪付回忆,“总书记指出,‘发展艾草制品既能...

推荐访问:“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读后学习心得体会(例文) 例文 总书记 足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