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完整版】

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10 11:00:19

国家记忆观后感第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1篇

10月3日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将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间八点档重磅推出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每集节目时长30分钟,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这档历史纪录类节目有许多创新亮点,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焦晃、马少骅、鲍国安、刘劲等在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
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
逼真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
节目还深入挖掘出许多珍贵史料,展示不为人知的历史。

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国家记忆》将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2篇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3篇

今天观看了中央四台《国家记忆》关于许渊冲的报道,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的感受颇深。许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自己的翻译才能。他对翻译工作的颇高造诣令我佩服,但他作为一个97岁高龄的老人,在痛失伴侣后仍能争分夺秒工作的精神更让我惊叹。这也为我们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做出了优秀示范,惜时如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由于翻译“不爱红装爱武装”而遭受自我认同危机时,恩师钱钟书的回信使他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学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敢于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4篇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5篇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每年的12月13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 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__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说明决定,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目前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决议草案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

年12·13国家公祭日各地纪念

北京

北京数千市民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早晨8时半开馆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不断迎来前来悼念的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

辽宁

上午,辽宁沈阳各界代表200余人,齐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死难同胞秉烛默哀。在辽宁抚顺,200多名大专院校学生于昨日在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举行公祭活动。据该纪念馆馆长周学良介绍,日本侵略者在平顶山惨案中屠杀了3000多名村民。

山西

山西大同各界人士来到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缅怀日本侵华时期在这里遇难的6万多名矿工。“落后就要挨打,铭记国耻是为了发愤图强!”公祭活动现场,中学生张子玄说。

上海

上午,上海在金山“十月初三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雕塑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活动。金山卫抗战史料馆同时正式开馆。77年前,侵华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上海各高校师生也以不同方式开展纪念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团委精心制作了以“烛光寄哀思,强国我先行”为主题的_应用。

国家记忆观后感 第6篇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群需搀扶而立的老人们。执念,让他们在寒冬的12月13日,不约而同地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广场。

他们中的不少人从1985年纪念馆落成开始,几十年坚持到馆参加活动、做讲解,从青丝到白头。

“每年这时,我都心如刀绞。说好不哭的,还是难过。”记者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亲自听到幸存者夏淑琴这样自言自语,说话间,她又流下泪来。

记者跟访夏淑琴老人多年。这是一位身材不高却高声快语的老太太,今年近90岁。

12月13日是第_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新社记者泱波摄

老人在晚年成了“义工”、“斗士”。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她一次又一次自揭童年梦魇,说起祖孙九人中有七人转眼就遭日军屠杀的惨剧而失声痛哭;65岁时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幸存者;为争一口气,在古稀之年多次赴日、耗时6年打跨国官司,直至胜诉……

13日这天,南京下着大雨,她和熟人们又在纪念馆碰面了,“我真没想到,能活到80多岁;只要活着,我就把这些事说给年轻人听。”

今年是第三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虽已“退居二线”,但他说:“我比过去还要忙,工作还要重。”

他的焦点没有离开几十载的工作领域,今年开始领衔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调查:对300多户受害者家庭进行探查,记录受害者整个家族记忆,汇成南京大屠杀史的立体证据链。

朱成山相信,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必须走向微观、纵深,发掘幸存者遭受的旷日持久、伴随一生的影响。细节最动人之处,能还原历史的温度。

和平集会年复一年,这饱含着所有参与者不忘初心的坚守。

4000余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主编、南大史学教授张宪文,还在出版最新书籍;企业老板吴先斌自费千万元人民币维持着“一个人的抗战博物馆”;“80后”女研究生文心十数年为抗战老兵筹集物资;两鬓斑白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从1986年起坚持到南京种树,以“绿色赎罪”寄望中日和平……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生串联,也在构成历史一部分,奔涌向前。

史训,如长河中巨石沙砾沉淀,冥冥中予人启示。

昭昭前世,惕惕后人。历经近代血泪洗礼、沧桑巨变,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辱、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返。华夏儿女,正心怀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走向未来。

推荐访问:观后感 集锦 记忆 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 国家记忆观后感(集锦6篇) 国家记忆观后感心得体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