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仁行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23 08:3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市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市老促会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分四个组,分别由会长、副会长带队,深入到全市革命老区乡村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呈现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调优种植结构,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入推进“四优四化”,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加大良种推广普及和品质结构优化力度,调减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白芝麻等特色高效农作物,使供给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今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 539.9 万亩,比 2016 年增加 303.8 万亩;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 515.7万亩、比 2016 年增加 154.8 万亩;优质白芝麻种植面积达 80.6 万亩、比2016 年增加 26.6 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为 422.9 万亩、比 2016 年减少 184

 万亩。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极大提升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交通不便、设施老旧、信息闭塞落后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市政府推进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考评工作,有力提升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和质量。XXX 水库清淤扩容工程进展顺利。110 千伏 XXX 变电站竣工投用。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发展,XX铁路物流园、XX 农产品物流园、XX 公路物流港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日益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所有贫困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有线电视通达 99%的乡镇、85%的行政村,光纤网络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快递入村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乡镇快递综合服务平台 173 个,乡镇覆盖率达到 100%。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674 万亩,农业灌溉面积达到 802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223 万亩,农田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积极推进了“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培育了 XX 网、XX 电子商务、XX生物、XX农业等知名农村电商企业2800多家,建成益农信息社2144个,发展 XX、XX、XX 等物流企业 600 多家,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三)实施脱贫攻坚,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了十五项产业脱贫工程,推行了十种带贫模式,完善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把产业扶贫作为老区持续发展、老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在主导产业上强基础、在特色产业上抓提升、在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带贫模式上作文章、在龙头带动上谋长远、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抓结合、在带贫成效上求实

 效。把老区乡村产业扶贫当作一场硬仗来打,培育了一大批扶贫产业。截至 2018 年底,全市累计发展扶贫车间 233 个,并网发电村级光伏电站985 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7 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综合站 15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 965 个。仅 2019 年,全市开工建设扶贫产业类项目达 695 个。

 (四)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链条不断延伸。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1685 家,2018 年实现总产值 1631 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371 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50 家。近年来引进的 XXX、XX面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和芝麻油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 XX 市第一支柱产业。培育成型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21 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竞争力。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造 XX 县的 XX 牛和香菇产业,XX 县的白芝麻产业,XX 县的蔬菜和花木产业,XX 县的花生产业,XX 县的小杂粮产业、XX 县的彩叶花木等特色品牌。尤其是 XX 县利用青山绿水、红色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强县战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了具有确山特色的“XX 红薯”“XX 西瓜”“XX 中药材”“瘦肉型黑猪”“XX 松针鱼”“XX 大米”等 50 多个品牌畅销省内外。其中,“XX 板栗”“XX 夏枯草”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2015 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 500 万元,用于奖励发展规范、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8、2019 年市财政连续列支 1500 万元,奖补优秀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9 年政府还专门安排 100 万元奖励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示范社和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市依法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 20328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 48 家,省级 63 家。发展家庭农场 7039 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 9 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培育成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3 家,其中有 11 家被评为省级联合体。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小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与大市场进行了有效衔接,规范了经营方式,较好地破解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老区乡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省、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主要问题有六个方面:

 (一)农村产业规模小、类型单一。多数地方的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其它产业较为薄弱。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化肥、农药用量大,不同程度的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1.农田建设标准低。全市仍有 400多万亩中低产田,其中近 150 万亩山岗丘陵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靠天收。即使已经开发的部分地块因建设标准低,管护跟不上等原因,也存在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问题,全面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2.农业服务设施缺乏。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

 展,仓储、冷库、烘干设备等农业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效益。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脱贫攻坚中,全市 900 多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还有 1800 个非贫困村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标准不高,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高。1.农产品加工业依然存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不够等问题。我市小麦面粉加工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加工的 80%是普通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用粉供给量不足 10%。2.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等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虽然出现了一些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3.由于农民的技能相对较低,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部分农民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电商扶贫产业人才匮乏,农特产品上行在助农增收方面的带动作用不强,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销售、初加工者居多,能够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中联基地和从事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布局。

 (四)“三农”政策体系不够健全。1.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在市级层面,仅仅落实了种粮补贴、涉农资金整合等项改革,支农政策体系转型尚未完成,支持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和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体系还未形成。2.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全市九县一区虽然都被纳入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生产功

 能区种植面积已达 860 万亩,但目前各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整理、发展绿色农业推进难。3.农业农村稳定投入机制不完善。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种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长效投入机制,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仍以项目整合为主,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

 (五)乡村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制约因素。1.乡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实用型人才,也缺少“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2.尚未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较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没有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乡村产业发展项目融资难度较大,担保难问题比较突出;税收支持政策力度小,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3.一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的仅靠有限的土地租赁、房屋出租、水库承包等传统的集体收入,缺乏有实力、有效益的集体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差,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影响产业的发展。5.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在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有的县尚未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六)部分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不高。1.部分扶贫资金效益发挥还不够理想。有些地方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没有对带动贫困户效益进行评估,导致带贫成效不明显;还有部分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充分,实施中因政策调整或技术原因,项目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营,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发挥效益。2.部分扶贫产业项目还存在风险隐患。个别地方在谋划扶贫产业项目时,没有立足县域特色产业或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加上个别农业产业

 项目受市场因素、自然因素影响大和实施项目的带贫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差、资金链紧张等原因,将导致部分扶贫产业发展存在风险隐患。3.部分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稳定。个别产业扶贫项目带贫模式单一,带贫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途径有限,持续稳定增收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分配机制还没有形成,导致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无法融入产业持续发展的链条,获得的产业收益还不可持续、不够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突出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此建议:1.牢固树立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产业振兴引领发展的理念,真正把乡村振兴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做到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干部配备优先考虑。2.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组织协调,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特别是县区委书记要当好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线指挥”。要像抓工业、抓城建、抓“创文”那样,成立产业振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建立监督考评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工作落实。

 (二)把握重要原则,确保乡村产业振兴的正确方向。1.坚持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把乡村产业振兴融入城镇发展之中,充分发挥以城带乡效应,让更多的农民变市民,让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更好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2.坚持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产业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抓手。要把乡村产业振兴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脱

 贫成果、实现持续脱贫的重要支撑。要采取得力措施,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就近就业。发挥乡村产业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长效作用。3.坚持乡村产业振兴与整体乡村振兴相结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产业振兴是龙头,龙头舞,则全身活。产业振兴要与整体振兴相结合、相协调,促进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协同推进,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4.坚持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村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和乡村产业发展载体更好的“联农带农”,帮助农民更好地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5.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当...

推荐访问: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5 仁行文秘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60627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