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事迹史蒂芬科学家霍金(Stephen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家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家事迹篇1
史蒂芬科学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科学家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科学家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科学家事迹篇2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寒假期间读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真不愧是“发明大王”,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虽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很热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次实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虽然很多次都失败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才获得了成功。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如果不勤奋,爱迪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过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发明了造福人类的东西。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科学家事迹篇3
人物介绍
严xx,xx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2008年,承接了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开始研究疣粒野生稻高抗广谱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有了一些基础后,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与鲍根良团队合作仅用了10年时间就克服了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近几年内培育出越光品种相仿的雪珍和润香系列,共16个优质米新品种,在全省进行试点推广。润香大米还获得省农业厅主办的“2018浙江好稻米”优质奖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每年的6月至7月,都是农忙的时候。在这段时间,想要找到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严xx的身影,就必须去东钱湖旁的xx市现代种业孵化基地里。
“这是我们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研制出的雪珍和润香系列优质米新品种,品质与日本优质米越光品种相仿。这批种子种下去后,将在10月上旬齐穗,11月下旬成熟,零售价格能达到每千克20元,每亩收入超过7000元。”严xx自信地说。
聊起为何要研制雪珍和润香系列优质米,严xx表示,这还要从10年前的一次考察说起。
2010年,严xx前往日本考察,期间乘坐一艘游轮前往东京,尝过船上供应的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惊为天人”,稻米香味扑鼻,口感软糯却颗颗分明,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不少中国游客在凌晨三点多就能够吃两大碗。也是在那一年,xx有农业大户开始引进这一品种的稻米,但由于水土不服,这款稻米不仅易生病、易倒伏,产量还不到普通水稻的五分之一。
严xx知道后一拍大腿,这些问题正好“撞”在了他的专业领域。原来,早在1998年开始,严xx就专门针对水稻“抗病”问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上世纪90年代,白叶枯病在全世界流行,它由细菌引发,病菌变异快,致病性复杂,且能严重破坏光合作用,使水稻产量迅速下降,重发病水稻最起码会减产一半,甚至最后颗粒无收。”严xx告诉记者,然而,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免疫的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基因组相隔很远,存在生殖隔离,导致无法用传统杂交技术把疣粒野生稻中抗病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
传统杂交技术走不通,那就试试生物科技。严xx在颜秋生、作文吧张雪琴老先生的指导下,另辟蹊径,将疣粒野生水稻与栽培稻的细胞提取出来,分别去掉细胞壁,随后将两者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这项工作研究难度极大,从体细胞杂交到新种质创新整整花了我们十年的时间,其中光是细胞培养液的配方就有上百种,体细胞杂交、田间新种质稳定及分子鉴定实验,我们做了上千次。”严xx说。
终于,他们首次攻克野生稻染色体GG组与栽培稻AA组不能杂交的国际性难题,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成功,融合出细胞团,并培养成132颗再生种苗。严xx带领团队对这些种苗进行破坏性试验和基因分子鉴定后,有4颗脱颖而出,经受住了所有白叶枯病致病菌的攻击。他们将疣粒野生稻遗传物质导入到栽培稻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还创造出广谱抗病新种质。这些新种质体现出“高抗病”的特征,目前已获得3000余份优质抗病衍生株系。
2008年,严xx因此承接了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开始研究疣粒野生稻高抗广谱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在导师陈剑平院士的指导下,他很快在“抗病”领域“战绩斐然”:
创建疣粒野生稻组培快繁、快速构建转基因敲除载体和新型融合标签等新方法,优化了原生质体体细胞杂交技术,为疣粒野生稻种质保存、遗传转化和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
将抗病新基因定位在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疣粒野生稻的抗病性由多基因控制,获得了两个抗病相关新基因,并进行功能研究;
揭示了疣粒野生稻及体细胞杂交后代接种病原后叶片导管细胞细胞壁增厚,抗病性与活性氧、激素信号转导及下游抗病调转录控相关的独特机理……
有了这些基础,旱粮与优质稻米栽培科技特派团队与鲍根良团队合作仅用了10年时间就克服了日本越光品种稻米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近几年内培育出越光品种相仿的雪珍和润香系列,共16个优质米新品种,在全省进行试点推广。润香大米还获得浙江省农业厅主办的“2018浙江好稻米”优质奖产品,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技,归根到底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能通过优质稻米的开发,提高亩产的收入,调动农户们种粮的积极性。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严xx对此很有信心。
科学家事迹篇4
人物介绍
王xx,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防疫形势异常严峻。在防疫工作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人工消毒效率较低,作业人员存在感染风险,“机器换人”也许是最好的解法。
关键时刻,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xx决定,率领团队自主肩负起社会职责,放弃春节休假,专门组成研发团队,紧急启动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研发专项。
“研发初期正值春节,许多企业处在停工状态,机器人产品落地需要采购、加工各种零部件,然而供应链不完善成为当时的难题。”王xx回想起当时焦灼的心情,感叹道:“后来通过商会、朋友等多渠道寻求帮助,终于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
凭借多年机器人研制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储备,王xx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加速研制出基于5G技术的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由履带底盘、药箱、弥雾机构成,采用最新的5G控制技术和高精度激光导航,配以高清晰度摄像头和红外避障传感器,体积小,移动速度快,爬坡越障能力强,每小时可以喷洒雾化的消毒液20000平方米。可以广泛用于医院、车站、广场、超市商场、大专院校、社区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代替人工进行防疫消毒工作,让病毒无机可乘、无处可逃。
产品研制成功后,王xx团队便第一时间将其投入到防疫战场,积极应对疫情、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防疫消毒机器人的消毒效率达到人工的10倍以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业转型升级结出累累硕果。
用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助力抗击疫情,守护人民健康,这是王xx作为科学家的崇高精神,更值得褒奖的是,他还将防疫消毒机器人捐赠给余姚技师学院、余姚中学、余姚实验学校等学校,助力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复学复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此,王xx简单回答:“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国外很多地区仍处在疫情笼罩中。2020年开始,这款机器人出口到了国外,为人类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发挥巨大价值。
防疫消毒机器人从研发到面世仅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这背后源于王xx在开发消防灭火机器人时的技术积累。“消防灭火机器人和防疫消毒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相似,而前者技术开发得相当成熟,并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因此防疫消毒机器人的研发也进展得比较顺利。”王xx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王xx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他率领团队开发的消防灭火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人工智能设计机器人等产品均已成熟,开始产业化,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xx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看到每年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他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把火灾“扼杀”在萌芽阶段,尽最大努力实现“天下无灾”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直以来不断改造、升级消防灭火机器人。针对目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痛点,他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机器人,包括消防灭火、排烟机器人等,它们能够替代人工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的环境,应用场景包括消防队、油库油田、大型仓库等。现在,消防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自动巡逻、自主识别火焰、主动灭火等功能,在国内已经大范围使用。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日前,王xx潜心攻克新一代消防灭火机器人技术——在大场景下第一时间识别微小火焰并扑灭。与目前市场上被动型机器人不同,这种技术采用主动模式,自主采集气体,能及时发现火情并将其消灭,将风险控制在最小。
“机器人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交叉了多学科知识,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在这里各学科专家团队能够互相交流融合,研发工作也多了些思路。”王xx说。
去年5月,王xx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对于“追梦”,他这样理解:“‘追’意味着行动,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收获科研硕果;‘梦’是‘机器人余姚造’的产业之梦,代表着宏大目标。”王xx说,“希望机器人技术、产品能够在余姚大地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产业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用高科技服务于人民的健康,服务于人民的安全,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谈到未来,王xx表示将带领团队攻关更多的核心技术,开发更多的智能产品,让科技之花在xx大地开得更加艳丽。
科学家事迹篇5
人物介绍
张xx,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试验技术中心主任,曾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台州市‘青年先锋’称号”“台州市首批优秀青年人才”“xx省‘钱江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
日前,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里,张xx博士陷入沉思,摆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复杂的机器狗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图。这是前不久,他与团队成员一起设计的,即将投入样机试制。
2021年是张xx进入双环传动的第七年,在此期间,他在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及科研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他先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台州市‘青年先锋’称号”“台州市首批优秀青年人才”“xx省‘钱江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其团队也先后被评为“xx省重点技术创新团队”“台州市重点技术创新团队”等。
潜心研发
勇攀技术高峰
张xx是江苏响水人。2013年,他从韩国留学归来后,放弃高校任职机会,作为台州市“500精英计划”紧缺人才被引入玉环。次年进入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这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齿轮散件专业制造企业之一。此后,张xx一心扎根玉环海岛基层,深入实践,潜心打磨技术。
2018年3月,他负责研发的一批齿轮样件在交付后,收到客户反馈,称装机效果不佳,变速器振动噪声异常明显。而此时,距离其产品上市的时间不到2个月。张xx第一时间带队从玉环赶赴广西柳州,实地勘察研究,重新分析所有变速器的相关资料。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不断地试验、修正仿真模型,几天几夜没睡过整觉,困了就在实验室眯会儿,硬抗过去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张xx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周后,张xx等人就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后经客户整车试验验证,变速器整体噪声大幅减小,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至此,张xx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凭着一股不放弃的韧劲,七年来,张xx攻克了齿轮传动减振降噪、高强度低噪声齿轮材料开发、高精密行星齿轮传动等技术难题。
工作之余,张xx喜欢看书学习,但他看书的方式却异于常人。他将最近要看的书单列出,整理成电子表格,根据作者、内容简介等信息进行排序,选出最需要看的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高效地吸收知识,有效率地做事。我在某本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尽快在下一本书里找到答案。”他说。
精益求精
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去年年初,张xx接受公司任命,负责组织成立研发团队。一支15人的团队很快被组建起来,作为队长的张xx对大家严格要求,毫不含糊。“严格到一份报告里,一个标点都不能出错。”他说。
“有一次,为了解决一款变速箱的高噪声问题,我们三个月内做了100多组实验,反复对比验证。大家都觉得没问题了,但张xx老师说不行。正因为他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让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程经验和试验数据。”团队成员吕建华告诉记者。
最终,变速器成品在原始噪音指标上降低了5-8分贝。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却是该款产品在专业领域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每周六下午,张xx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雷打不动地带领大家开学习研讨会,分享机械传动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差速器小总成设计开发、各款汽车用变速器减振降噪研究、发动机用消隙齿轮设计开发等多个项目开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谈起未来,张xx满怀憧憬。“接下来,团队将努力把高精密减速器相关研究推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并把研究院建设成国家技术中心和世界级分总成研究院。科研没有终点,我们愿成为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追梦匠人’。”
推荐访问:事迹 科学家 科学家事迹小论文500字 科学家事迹50字 科学家事迹简介 科学家事迹100字 科学家事迹演讲稿 中国科学家事迹 著名科学家的事迹 科学家的事迹100字左右 我国科学家事迹 科学家的事迹简短20字